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口音里的乡愁               黄桂元
①一个人的口音,不是三月五月,也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形成。口音是一种记忆,一旦形成就很顽固,有如胎记,极难根除。口音往往与人的地域生存背景有着直接联系,口音越浓重,此联系越紧密。从未有过远离故乡的经历,不觉得家乡的口音有什么好,很容易无动于衷,麻木不仁。一旦背井离乡,漂泊异地,人对熟悉的口音才变得格外敏感和渴念,什么时候想起来,内心都会隐隐作痛。
②我15岁那年当了一名小兵,军营在石家庄郊区,大家五湖四海,南腔北调,练就了我一双善于辨别各地口音的耳朵。比如,在北方人听来,云贵川湘鄂的口音没什么太大区别,我却可以一一分辨。说来奇怪,那几年,所有的方言中,最入耳的竟是过去我并不喜欢的天津话。我的天津口音带有“速成”味道,不很标准,心里却感觉踏实,因为口音中意味着一种认同,更重要的是,却意味着本土地域的归属和接纳。没事时,几个天津的战友操着天津口音聊往事,简直就是享受。一次,我去部队医院看望一位住院的战友,刚进病房坐下,就听隔壁有个女孩在讲天津话,便有些发愣,那声音像是百灵鸟啁啾。战友见状说道,你好耳音啊。说完出去,领进来一位小护士。小护士一见面就用天津话问候,露出一脸惊喜状,我也用很夸张的天津话回应。那一刻我理解了,为什么大兵们总爱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③当复员回津,置身于熟悉的口音却充耳不闻,“泪汪汪”的感觉更是荡然无存。两年后进南开大学读书,同学来自山南海北,讲普通话,难免夹杂不同口音,交流起来很舒服,纯正的津腔似乎就显得有些“民俗”了。
④许多时候,口音最容易软化人的情绪。韩国有一个叫金贤姬的女子,她18岁那年还在读中学时,就被某恐怖组织秘密带走,并进行了八年的强化训练,在完成一次恐怖炸机活动后被抓获,长时间里,她以沉默做抵抗,审讯人员便唱出韩国民歌《故乡之歌》,熟悉的音符和唱词,渐使金贤姬泪眼模糊,良心发现,她已经整整八年没有听到乡音,她以为它们彻底消失了,却原来那样一种情结蛰伏在内心深处,随时可以醒来,并呼唤自己。两国交兵,乡音甚至还能化作一剑封喉的“利器”,比如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韩信把项羽军队围困在垓下,断绝其粮草,阻绝其出路,然后施以“四面楚歌”的攻心战术,致使楚军瓦解,项羽命绝。
⑤十六年前,我曾两次远赴美国探亲,加起来大约半年时间。那段日子,身居异国他乡,常有半夜惊醒,天津口音的“泪汪汪”感觉在我心里悄然复苏,也由此对当时的“移民潮”有了切肤的认识。一个人选择了移居异邦,即使那里美如仙境,富比金山,依然会生出被连根拔起的忧惧,当乡音变得遥不可及,那种悬空失“根”的感觉便如阴影一般,你抓不住,它却真真切切地罩着你,就连那些从来属于气宇轩昂之流、仪态潇洒之士,也会变得多愁善感。这时候,最能触动内心柔软部位的就是家乡的口音。记得邻宅住着一个女房客,大陆湖北籍,单身白领,收入不薄,英语也佳,看似活得独来独往,沉稳笃定,内心的寂寞却深不见底。某晚,她的房间突然飘来一曲《龙船调》,“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妹娃儿去拜年哪喂……哎,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我就来推你嘛”,间或,可听出隐约的呜咽声,很显然那首湖北民歌的旋律和腔调勾起了她的乡愁。一个机会,我还结识了旅居美国的台湾作家纪刚先生。据说,三毛生前有继《滚滚红尘》之后,准备将纪刚那部在海外畅销至今的著名长篇小说《滚滚辽河》搬上银幕,可惜没有如愿。年逾古稀的纪刚先生操着一口浓浓的辽宁口音与我快意“唠嗑”,自谓少小离家,曾经沧海,早已心波无痕。说起1949年,节节败退的国民党政府带着60万军队仓促撤到台湾,也带走了60万个外省人的乡愁,那乡愁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有的时候感觉喘不过气。然后,这位国民党老兵谈到自己的辽阳乡村老家,“乡愁病”骤然发作,以至于老泪纵横,那一幕情景是我终生难忘。
⑥客居他乡的人越是身处天涯海角,口音的记忆越是容易频频造访,即使改了国籍换了身份,却改不掉换不了原先的腔调。它总会与遥远的乡愁丝丝缠绕,点点点点,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挂着泪,揪着肺,扯着心,独享在梦醒时分。而古今中外,人同此心,概莫能外。
(选自《2013中国年度精短散文》,漓江出版社)
第①段画线的句子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第④段作者插叙两件与己无关的事情有何用意?
本文在《今晚报》发表的时候,删去了下面一段文字。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回原文,应放在哪里?(指出应放在哪一段之前或之后)为什么?
小时候,我在天津一所部队小学寄宿读书,习惯于普通话,听到校外的人讲着“干嘛”、“嘛事”,觉得真是“土”到家了。我母亲的祖籍在四川巴中,很早出来闹革命当红军,口音却一直未改。退休后,她成了街道居委会的大忙人,像是肩负了什么重要使命,其实也只是传达居委会的某个开会通知。她常常走家串户,不知疲倦地扯起悠长的嗓门,用浓浓的川音千呼万唤,直到一条长街上的所有家庭“无一漏网”。记忆中,邻里的小字辈喜欢跟在她后面鹦鹉学舌,搞恶作剧,母亲却毫不在意,激情饱满,照喊不误。母亲的川音使我想到了这样几个词:泼辣,固执,勇敢,真诚,那样的好感逐渐扩展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等几位川籍元帅的形象,并延续至今。
下面对文章第⑤段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龙船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口音的内涵,还给人如闻其声的听觉体验。
B.纪刚的故事不仅是从空间维度,更是从时间维度说明乡音难改,乡愁难了。
C.两则身居异国他乡的华人故事,勾连了首尾,使首尾中的议论更令人信服。
D.通过单身白领和纪刚的故事,作者对国人的“移民潮”提出了含蓄的批评。

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精妙之处。
本文通过“口音”这一视角,表达了“乡愁”这一传统的文学主题。请在本文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阅读,探究“乡愁”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深刻内涵。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善待对手
李智红
日本的北海道出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鳗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会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返回岸边后,他的鳗鱼总是活蹦乱跳的。而其他几家捕捞鳗鱼的渔户,无论如何处置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都全是死的。由于鲜活的鳗鱼价格要比死亡的鳗鱼几乎贵出一倍以上,所以没几年工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富翁。周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营生,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老渔民在临终之时,把秘诀传授给儿子。原来,老渔民使鳗鱼不死的秘诀,就是在整舱的鳗鱼中,放进几条叫狗鱼的杂鱼。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舱的对手,便惊慌地在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反倒把满满一舱死气沉沉的鳗鱼全给激活了。
一种动物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同样,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因为相互的依赖和潜移默化而丧失活力,丧失生机。一个政体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逐步走向懈怠,甚至走向腐败和堕落。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了对手,就会丧失进取的意志,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鳗鱼因为有了狗鱼这样的对手,才长久地保持着生命的鲜活。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你便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就只有等着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许多的人都把对手视为是心腹大患,是异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反过来仔细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种危机四伏的感觉,它会激发起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
善待你的对手吧!千万别把他当成“敌人”,而应该把他当做是你的一剂 A,一副 B,一个 C,一条 D
善待你的对手吧!因为他的存在,你才会永远是一条鲜活的“鳗鱼”。
1.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从“推进器、紧箍咒、阳关道、加力挡、保健药、警策鞭、强心针、兴奋剂”中找出一个最合适的词语,分别填入A、B、C、D处。
2.加横线的句子是一组排比句,分别列举了“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政体”、“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对手”,将会产生的后果,请你模仿这种写法造句。
一个如果没有对手,就会
3.作者的观点与战国时期孟子的一个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写出孟子的相关论述。

4.文中说“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名的‘对头’”。 大自然中有无数个这样的“对头”。请你再列举出两对。
(1)(2)

奔跑的火焰
周 涛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么单调,那么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上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种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地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了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白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眼,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晕过去。正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⑧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在这样对我恳告。
⑨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⑩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像,补出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50字左右)

心中的芦苇
①在我的记忆中,有一片茂密的芦苇。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瘦瘦的筋骨把生命的诗意一缕缕地挑亮,密密的芦花像一片片灿烂的微笑,将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
②芊芊芦苇,在滩涂上扎根,无拘无束;在纤桥旁 A (摇撼 摇动 摇曳),蓬蓬勃勃。从苍翠的湖绿,渐渐化作凝重的黑色,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娑。即使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苇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绵延至月光不能触及的地方,也依旧洁白,充满蓬勃的张力,然后在冰冷的纯洁里面画上生命的句号。
③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抹苍凉的妩媚。像衣香鬓影的女子涉水而来,从古代,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遂成千古绝唱。洄流中,弄蒿荡舟的少年水手,在水一方的窈窕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④倘若寄身木筏,去溯芦苇之源,你也会发现,苍凉凄美的芦花那么轻易就能拨动深藏的沧桑和历史的痛苦。
⑤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①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逐臣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居庙堂,不能为民解难;谪乡野,不能替君分忧。生命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使诗人纵身大江,荡起的涟漪是芦苇悲鸣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崇敬和思念,投入历史的长河,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纪念。
⑥真正拥有芦苇,是在大学时代。我喜欢在学校后面的江边漫步——那里,茂密的芦苇像无边的绸带,向着远处缓缓铺开。流苏似的芦苇,像云,阵阵清香在如纱似雾的月光中 B (消失 弥散、弥漫)。牛乳般的暮霭流动如烟,小鸟在苇丛中呢喃,还有几声蝉鸣,几声虫唱。宁静,温和,洋溢的诗情触手可及。倘是周日,阳光缓缓地流泻,我用苇叶编一只小船,轻轻放入江中,看它悠悠地随风而去。更多的时候,我一卷在握,于芦花下,和屈原同愤,跟太白同醉,与东坡同发少年狂。在绵绵秋雨和茸茸的芦花织成的透明的心境中。我读懂了字里行间的辛酸、痛苦、孤独、浓醇、率真和苦涩。人世沧桑和历史悲剧熔铸的惨痛,犹如滴血的利刃,我们的前人把它揉破了,咽下,宁可肝肠寸断,也要噙着泪带着微笑,轻轻地说,往事如烟啊!
⑦人是孱弱②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那种连自己都有可能意识不到的坚韧,陪伴着我们一路向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⑧这根能思想的芦苇,就是你,就是我……
[注:①荆轲:战国末刺客。因刺秦王嬴政未遂被杀。②孱(chán)弱:瘦弱,软弱。]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1)瘠土( ) (2)涟漪( )
2、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下面“A”、“B”两处。
A处: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文中找出与第⑤段的内容相照应的两个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揣摩下面各句,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1)她像自由的精灵,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一方瘠土,潇洒倜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让我惭愧
那天上课外阅读,我给学生讲鲁迅先生的《祝福》,当讲到祥林嫂孤寂地死在风雪交加的除夕夜时,教室里弥漫着悲戚、冷清的空气。我懂得“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将剩下的三分钟留给学生自习。讲台下面仍悲戚而又冷清,我暗自欣赏这一“成就”,背手走下讲台,像农民走上秋天的田埂,满眼金黄……
突然,一个忍俊不禁的“扑哧”带着一串“笑声”闯入我的耳朵。寻声望去,又是他——“最调皮的”,各科任课老师的焦点人物,笑得正酣,身子没法伸直。要是在以往我可能睁只眼闭只眼,“充耳不闻”,但今天不同,倒不是说他没尊重我的劳动,因为对他我不提过高的要求,但我实在是不能把这“惬意”与祥林嫂的悲苦命运连在一起,把好容易营造出的课堂氛围融为一室。“笑什么?”我用最简洁的质问表达我的气愤。
“没有笑。”临危不惧是他的“特长”,“嘴硬”又是他保护自己的绝技。爱理不理,若无其事的神态着实让我不能控制自己:抓住他的一只胳膊就往上提,“站好!”我的气愤和健壮使他离开自己的座位时没有作半点迟疑。我没再去理会他,直至下课,只是为这大煞风景的插曲破坏了“金黄感”而惋惜。
第二天见到他,是在校长的办公室里。他耷拉着脑袋,脖子上挂了一圈白纱布把左手套至胸前,像是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模样,旁边是他开“的”的爸爸。未等校长开口,我便明白了一切。校长怀着像我昨天对待“伤员”一样的心情批评了我,我也得向其家长“解释再道歉”。我从校长办公室低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拿了教本,拖着上课的铃声走上讲台,“伤员”又重返战场,白纱布已不翼而飞,似乎又要“扑哧”……我一下子由委屈而近乎愤怒。这次我没去“提”他起来,校长的批评犹在耳畔——那堂课上得糟透了。渐渐地,我有意无意地淡忘他在我脑海里的印象。
仍然在铃声里过着日子,值得欣慰的是我所带的两个班的语文成绩还不错。初中语文语法中“二重复句”是一个难点。我那天花两节课痛快淋漓地横飞唾沫,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一次性正确掌握。末了,下讲台调查听课效果,突然被他喊住,怀着惊异、不安的心情,我等着下文,“您脸上有汗。”我似乎没听清楚,呆在那里,给怔住了。我的反应明显也吸引了他,他抬头望着我,目不转睛,稚气的脸庞上因为写满认真而能让人读出几分庄重。我心里热乎乎的,像是被谁鼓足了气后吹进一阵风。我把发痒的目光伸向他的心田,陶醉于这片富饶却迟至今日才有所发觉的景色,下课铃和发热的眼眶提醒我应该离开教室。
“你听懂了吗?”离开前我俯下身子去问他,他没出声,只是点头,点头,眼睛亮晶晶的……
后来,我对其他的老师说:“学生就像一杯杯的绿茶,喝不出味道,却品得出味道。”这件事打破了我曾一度平静的内心世界。爱让我惭愧,但惭愧让我懂得的却不仅仅是对“爱”的理解和奉献。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一个忍俊不禁的“扑哧”带着一串“笑声”闯入我的耳朵。
忍俊不禁:
(2)要是在以往我可能睁只眼闭只眼,“充耳不闻”,但今天不同。
充耳不闻:
(3)但我实在是不能把这“惬意”与祥林嫂的悲苦命运连在一起。
惬意:
2、选文共写了两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使“我”平淡的生活起了波澜。
3、对“最调皮的”学生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再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这即是本文的感情线索。
4、当“我”惩罚他后被“他”告到校长,“校长也怀着像我昨天对待‘伤员’一样的心情批评了我。”“像我对待‘伤员’一样的心情”是指“_______________”,但他却在语法课上郑重地告诉我“脸上有汗”时,我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尾部分,“我”说的话应如何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拜谒屈原祠
杜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荫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大字。牌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喧嚣。
走到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争霸、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汩罗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磬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汩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小小的汨罗河,成了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唯一的结果。屈原的一生是入世的、积极的。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原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没有任何其他的出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让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这样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鱼的手从不同的时空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的抚慰。那些安魂的手,一直抚慰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是抚慰了一个忠魂,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褶皱竟如破冰冷流,使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颤动,嘴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橘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祠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廷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
16、统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
答:
17、作者说“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答:
18、作者说“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答:
19、文章最后一段对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的描写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