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鞠(审问)裳禁系"之权。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闻,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树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卷二《求谏》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集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此外,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他一再召集企业界领袖们开会敦促他们稳定物价,但他却只在私下提意见而不愿公开干预。他虽然提出对各州的公共工程提供联邦补贴,但又坚决主张和维护传统的预算收支平衡原则,以避免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并一再运用总统否决权来阻止有关法案的通过,胡佛看来,大国的主要企业“是建立在健全的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制和结构总的来看始终运转的很好,没必要对它们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西,致使自己的某些责任和承诺变成一纸空文。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佛反危机的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 ”者 ,以及以贩马为业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物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天下领域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种种迹象都表明,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已开始出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有什么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的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至清代中叶,苏州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组织缘起、本行行规以及其他有关经营的重要事情,皆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苏州府亦颁文予以确认,命其勒石遵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至。吾乡之往来于斯者,或数年,或数十年,甚者成家室,长子孙,往往而有。此会馆之建所宜亟也。
————《苏州新修陕西会馆记》
材料二 姑苏为东南一大都会,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故各省郡邑贸易于斯者,莫不建立会馆。
————《姑苏鼎建嘉应会馆引》
材料三苏州府在为苏州绸缎业行会的设局呈文中作如下批示:“······经置房屋,作为公局,捐助绸业中失业贫苦、身后无备以及异籍不能回乡。捐资助棺、酌给盘费、置地设冢等善举,自当永远恪遵。如有地匪人等,借端滋扰······察出并惩。”
————《苏州府为胡寿康等设局捐济绸缎也善举碑》
材料四明朝末年,常熟县商人朱元不看地方官吏敲诈勒索,上书苏州府:“元等俱系经纪小民,本小利微,不看赔累,于是有资竭而罢市者,有倾家而逸徒者,骚扰之害,惨切剥肤。甚且迩年以来,胥吏需索无穷,混派税银,一概追纳······此真雪上加霜,火上添油,不得不号天垂救者也。”
————《常熟县为侍宪号冤怜准立碑》
(1)依据材料一、二以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苏州会成为各地商贾云集之地?
(2)依据材料三,说明会馆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依据材料四,说明制约和影响商业活动的因素有哪些,造成什么后果?

世界市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对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两者合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白银在7000至10000吨之间。因此在那一百年间,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世界白银产量的1/4至1/3。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以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27
印花布

14.25
4.98
袈裟布

10.68
4.98
棉布

6.94
4.86


洋货入中国则输半税,土货出外洋,则加重征。资本纵相若,而市价则不相同,洋货可平沽而土货比昂其值,颠倒错紊,华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丰。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3/4,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则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是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扰了印度的工业。”
——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三 1573年,对后来现代化至关重要的两个观念上的变化已经发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此外还有一个技术性的工业革命,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推动了今天以西方为主体的世界体系。
中国这种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转型,在明末已经开始,这一转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市场迅速扩张,在全国市场形成之后,实际上就是发展到世界市场上去,这是一个必然结果,也就是说中国的白银货币化直接影响力世界市场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材料一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人人都有梦想,但梦想因人因时而不同。实现工业化就曾是许多人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工业化的产生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美能够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原因。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和方式是什么?
材料二张之洞在1893年9月建成汉阳铁厂。铁厂东西约2000米,南北约500米,占地约一平方公里,16个烟囱直插云天。一位外国人对当时汉阳铁厂的描述是:“烟囱凸起,矗立云霄”“化铁炉之雄杰,辗轨机之森严,汽声隆隆,锤声丁丁,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二十世纪中国之雄厂耶!”
——据《百度百科》改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背景。一根小小的烟囱折射的是人们对工业化的态度。请以张之洞同时代人和我们当代人的视角各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中的直插云天的“烟囱”。
材料三斯大林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米艳《试论斯大林模式:落后国家现代化的一种途径》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材料四英国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3—1957年间以及1978年,中国为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