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小题。
父亲的眼神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也就是有的科目成绩好,有的科目成绩差,彼此不协调),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始终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的差。这样的状态,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了家里。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书念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干脆回家种田。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他始终对我寄予很大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讲话,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午的太阳很烈,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头看,父亲仍然埋头拔草,我又怎好意思停下来……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一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骤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地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的眼睛腌得睁不开,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候,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荫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没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还有悲哀、绝望,好像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看你那个样,二流子都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父亲严厉地说道。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背已经有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里早已乱成了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我考上了大学中文系。
尽管我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
每当夜幕繁星,我总是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简短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一句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宇。(字数在30字左右)
“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父亲的眼神为什么会让我不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心眼
文/张丽钧
①一进门,看见妹妹的孩子丫丫正看电视,扭脸匆匆跟我打了个招呼,就对着电视大喊起来:“拿盐!拿盐!快拿盐!”我被她的情绪感染,忙跑过去看她究竟在看什么。
②她眼睛不离开电视,快速跟我说:“中国厨师和法国厨师比赛做菜呢!80种食材,随便挑。——哎呀,急死我了!中国厨师怎么不知道拿盐呢!”跟她比着赛着急的,是现场的女主持人,她跺着脚,都恨不得帮中国厨师去抢盐了。
③我觉得有趣,便坐下来跟她一起看。
④是呢,盐乃百味之王,这个道理连读小学的丫丫都懂,你咋能不拿盐呢!终于,盐被拿走了——被法国厨师拿走了。丫丫快气疯了,主持人也急得直叹气。——咦?不拿盐就算了,你拿什么羊蝎子啊!主持人也有点绷不住了,点评道:“中国厨师刚才已经拿走了羊排,现在又拿走了羊蝎子(即羊的脊骨),这让人觉得太不可思议了!羊蝎子骨头多,肉少,处理起来非常麻烦……”丫丫尖着嗓子叫起来:“你是灰太狼啊?眼里只有羊羊羊!缺心眼吧你?连盐都没有,看你怎么做!”
⑤眼看大桌子上的80种食材就被双方拿光了,接下来的环节居然是:强行送给对方一样食材,再强行从对方那里拿走一样食材!丫丫登时欢叫起来:“赶紧把盐拿过来!要不就没机会了!”就像听到了丫丫的命令一样,只见中国厨师稳准狠地从对方那里攫取了盐,然后,又将那倒霉的羊蝎子送给了对方。
⑥丫丫欢呼起来:“哇——这下好了!法国厨师没了盐,肯定输了!刚才急死我了,我以为中国厨师睡迷糊了。嗯,还不错,他睡半截又醒了,哈哈!”
⑦比赛结果:中国厨师完胜。
⑧我想告诉丫丫,其实,中国厨师根本就没睡迷糊!不但没睡迷糊,他比谁都清醒。他把比赛规则研究得太透彻了!在挑食材之前,他先在心里盘算好了哪样东西是我绝对离不了的,哪样东西是我避之唯恐不及的;挑食材的时候,他让自己避开了那最想要的,却拿起了那最不想要的;到了强行交换食材的环节,他立马活了——把最想要的东西从对方手里抢过来,把最不想要的东西扔给对方。显然,这场比赛的规则中有一个陷阱,可叹的是,法国厨师只带来了手艺,没带来心眼,所以,大勺还没颠起,他已必败无疑。
但是,这些话拱到舌尖,又被我咽了回去。我怕,怕这个“斗心眼”的故事会偷走一个11岁孩子的纯真……
文中丫丫看节目很投入。请联系全文梳理出比赛中丫丫的情绪变化。
→丫丫快气疯了→
文中第8段中,为什么说中国厨师“把比赛规则研究得太透彻了”?
作者对中国厨师的行为持什么态度?从文章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试举一例进行阐述。
作者最后为什么不把事实的真相讲给孩子听?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你怎样看待这场电视厨艺大赛的赛程设置?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章。(19分)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像保尔柯察金、鲁宾逊、觉慧、觉民等等,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选文第①段中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4分)
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分)
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
仔细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广为传诵。依据文意,用文中的某个观点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如何激发读者心灵的正能量的?

阅读下面文章。
最暖心的事
(美国)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⑾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⑿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⒀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⒁“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⒂“不要钱。”我答道。
⒃“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⒄“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⒅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⒆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生活中,我们往往千辛万苦只为干成一件暖心的事情。然而,有时候我们干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暖心事,自己却毫无察觉,这是因为它裹在一个我们认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的里面
(选自《青年文摘》2014年第11期,有改动。)
文章标题“最暖心的事”,文中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暖心”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回答,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为什么会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
作者对菲奥娜太太的描写浸透着深挚的情感,富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下面两句为例简要分析。
(1)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2)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内容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字
(一)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润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二)
如果遇上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小溪毫无所知的。每一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尼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普里什文《林中小溪》)
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
文段(一)和(二)采用了哪种相同的修辞方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各举一例说明。(2分)
泉水为什么能让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写鼎湖山的“年轻”对写泉水有什么作用?(3分)
揣摩文段(二)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人类有哪些情感?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文中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请品析画线句,说说加点词“悄悄地”的表达效果。
作者曾经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艰难”一词的理解。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一处叙事可否删掉,为什么?
请发挥你的想像,试着把 “我” 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时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100字左右。(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