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看食品的“简历”
范志红
在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你会主动去看包装上的食品说明吗?怎么看懂食品说明,要看的是哪些项目?
首先看食品类别。说明上要标明食品的类别,类别名称必须是国家许可的规范名称,以免企业“忽悠人”。例如,一盒饮料的名字叫做“咖啡乳”,但它究竟是一种饮料,还是一种牛奶制品?如果看见说明上的“食品类别”项目注明“调味牛奶”,这就说明,这是在牛奶当中加了点咖啡和糖,而不是水里面加了糖、增稠剂、咖啡和少量牛奶。这样的产品和牛奶的营养价值比较
接近。反过来,如果是在水里加了点牛奶和咖啡,那么在食品类别上就属于“乳饮料”,不能叫做“调味牛奶”。它的营养价值就比牛奶差远了,不能用来替代牛奶给幼儿喝。
第二看配料表。食品的营养品质,本质上取决于它的原料及其比例。配料表有三大看点:
第一大看点,看原料排序。按法规要求,用量最大的原料应当排在第一位,最少的原料应当排在最后一位。例如,某种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米粉,蔗糖,麦芽糊精,燕麦,核桃等”,说明其中的米粉含量最高,蔗糖次之,其中的燕麦和核桃都很少。这样的产品,营养价值还不如大米饭。如果产品的配料表上写着“燕麦,米粉,核桃,蔗糖,麦芽糊精等”,其品质显然会好得多。
第二大看点,看是否有你不想要的原料。如糖、盐、氢化植物油等不健康配料,还有可能产生过敏或不良反应的配料。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花生过敏,那么买饼干点心等食品的时候一定要非常仔细地看看,配料表中有花生的绝不能买。
第三大看点,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目前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标注也越来越严格了,从2010年6月开始,企业必须明明白白地标注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而且要放在“食品添加剂”一词的后面。看食品添加剂并不难,看到带颜色的词汇,比如“柠檬黄”“胭脂红”等,一般是色素;看到带味道的词汇,比如“甜蜜素”“阿斯巴甜”“甜菊糖”等,肯定是甜味剂:看到带“胶”的词汇通常是增稠剂、凝胶剂和稳定剂,等等。
第四看营养含量。对很多食物来说,营养素是人们摄取的重要目标,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越高越好。而对于以口感取胜的食物来说,也要小心其中的能量(也就是“热量”或“卡路里”)、脂肪、饱和脂肪酸、钠和胆固醇含量等指标。这几个项目,自然是越低越好的。
第五看产品重量、净重含量或固形物含量。有些产品看起来可能便宜,甚至贴着“降价”标签,但如果按照产品重量来算,反而比其他同类产品昂贵。也可能一种产品用手掂一下觉得挺重,但重量都来自包装,或者其中加的水,包的冰,结果真正能吃进去的部分可能没多少分量。
第六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和保质条件,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保存期或最后食用期限则表示,过了这个日期便不能保障食用的安全性。在保质期之内,应当选择距离生产日期最近的产品。就算没有过期,随着时间的延长,其中的营养成分或保健成分还是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最后还要看认证标志。很多食品的包装上有各种质量认证标志,比如有机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无公害食品标志、原产地认证标志等,还有QS标志,没有它的食品就不能进入超市销售。这些标志代表着产品的安全品质或管理质量。在同等情况下,最好能够优先选择有认证的产品。那些商家自封的标志不必在意,但产地说明还是值得看看的,因为如果产地生态环境好,周围没有污染源,产品的安全质量就会让人放心。产地污染大的地方,各种污染物质会从土壤、灌溉水中进入植物体内,比施农药还可怕。
细看以上信息之后,产品的优劣就一目了然,广告宣传也不再能够轻易“忽悠”你购买那些对厂家来说利润最大的产品了。
(摘自《这样选购食品最安全》有改动)标题中“简历”指的是什么?取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根据本文提示,如果你再到超市买食品,你要看包装上的哪几大项?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保质期指可以保证产品出厂时具备的应有品质,过期后品质有所下降,但很可能吃了也没危险。一位母亲购买一种给幼儿增加营养的饮料。超市里有两种饮料,一种说明上注明的是“调味牛奶”,一种注明的是“乳饮料”。请你帮助这位母亲选择其中的一种,并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依据。
鸟巢
①“鸟巢”是国家体育场的形象称呼,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它坐落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央区平缓的坡地上。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它造型独特,简洁典雅,成为2008年奥运会一座历史性的标志性建筑。
②“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建筑顶面呈鞍形,长轴为332.3米,短轴为296.4米,最高点高度为68.5米,最低点高度为42.8米。体育场外壳采用可作为填充物的气垫膜,使屋顶达到完全防水的要求,阳光可以穿过透明的屋顶满足室内草坪的生长需要。
③“鸟巢”钢结构所使用的钢材厚度可达11厘米,以前从未在国内生产过。另外,在“鸟巢”顶部的网架结构外表面还贴有一层半透明的膜,它不但有为座席遮风挡雨的功能,而且使用这种膜后,体育场内的光线通过漫反射,使光线更柔和,由此形成的漫射光还可解决场内草坪的维护问题。滑动式的可开启屋顶如同一个容器的盖子,不管屋顶是闭合还是开启,它都是体育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它合上时,体育场将成为一个室内的赛场。
④许多看过“鸟巢”的人这样形容:那是一个可容10万人的温馨鸟巢!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高、更快、更强冲刺。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国家体育场为什么被称为“鸟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从四个方面对“鸟巢”作了介绍,请在横线内填上恰当的内容。
(1)整体情况(2)________________(3)特殊材料和结构(4)__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举例说明其作用。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例子:(在原文中用直线画线)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巢”外形结构主要由巨大的门式钢架组成,共有24根桁架柱。”句中加点词语“主要”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两则材料体现了北京奥运的理念,请把它探究归纳出来,并从本文中找出一则相应的材料补充在后面。
【材料一】国家体育场是一个不完全封闭的“鸟巢”,这样的设计既能使空气流通,又能为观众和运动员遮风挡雨。
【材料二】在北京奥运会网球比赛上,网球运动员将可以使用“鹰眼”挑战裁判员的判罚,这将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引入这一技术。
奥运理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峡博物馆
①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正西端,建筑主体长157.3米,宽 98.085米,高32米,总建筑面积为4万多平方米。这座建筑物外型本身,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
②三峡博物馆依山而建,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站在人民广场仰望,博物馆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博物馆外形最显眼的是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和古朴方正的砂岩外墙。蓝色玻璃象征着水,砂岩外墙则代表着山,它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很像一个巨大的承露盘,一方面取“三峡之水天上来”之意,另一方面,水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体现了三峡博物馆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寓意。
③三峡博物馆展厅面积为 23225平方米 ,有4个基本陈列,分别是:反映三峡历史、三峡文化和三峡精神的“壮丽三峡”;反映重庆地方历史文化源流的“远古巴渝”;反映20世纪重庆城市变迁的“重庆·城市之路”;反映重庆抗战文化的“抗战岁月”。这里重点介绍前两个展厅。
④“壮丽三峡”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一楼右侧,是博物馆的招牌展厅。走进展厅,参观者就仿佛来到了壮美的瞿塘峡。迎面是一幅长 9米 、高 6米 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桃子峰。而此刻参观者的脚下,正踩在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上。江水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构成了一个真实壮丽的三峡。
⑤“壮丽三峡”展厅摆放了大量天然三峡石。瞿塘峡口切割来的瀑石,瞿塘峡中段的黑石,巫峡切割来的纤夫石、纤夫路,以及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白鹤梁题刻,也被部分切割搬进展厅。目前在全国的博物馆中,还没有放如此大规模大型天然石头的先例。
⑥与“壮丽三峡”展厅相比,“远古巴渝”展厅则显得古朴而厚重。“远古巴渝”展厅位于三峡博物馆二楼左侧,展厅面积1160多平方米,展品逾1000件。这是三峡博物馆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里面的文物80%以上都是1997年以来重庆三峡考古的新发现,这次是首度公之于众,比如巫山龙骨坡出土的巫山人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兴隆洞遗址发现的剑齿象牙石刻、奉节鱼腹浦发现的陶片、小田溪出土的鸟形尊等。这个展厅主要靠文物来说话,它要展示远古巴渝文化的客观存在和无穷魅力。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介绍三峡博物馆的?
选文说三峡博物馆的外型“承载了许多历史与文化的寓意”,仔细阅读文中有关内容,选出下列不属于这种寓意的一项()
A.三峡博物馆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象征着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 |
B.三峡博物馆的外墙设计集中体现了重庆山水之城的特色。 |
C.博物馆正上方是漏斗型的圆形穹顶,具有极好的采光效果。 |
D.三峡博物馆的外形具有承接祖先文化之水、用文化滋润大地的内涵。 |
从文中筛选出相关词语,概括“壮丽三峡”和“远古巴渝”两个展厅各自的主要艺术风格。
“壮丽三峡”:
“远古巴渝”:请从选文中任选两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
②有关部门准备打一则广告,用富有吸引力的语言来介绍三峡博物馆。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三峡博物馆的这则广告撰写广告词。要求:内容与选文相符;语言具有吸引力;30字以内。
阅读理解
奶奶的粽子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童年的我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 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奶奶笑着说:“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 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 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的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联系语境,揣摩第⑥段画线句中“捧”字的表达效果。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在作者心里,故乡是奶奶手中一只只香甜的粽子。对于你来说,故乡又是什么呢?请用一段话描述你对故乡的理解。(至少一种修辞,不少于40字)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解释“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和“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中的“说“的含义。
为表现闻一多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选取了什么材料加以表现?简要概括。
诗人臧克家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请分析原因。
童年的最后一天
黎紫书
夏日炎炎,黑狗炭头是那样走路的——蹑手蹑脚,舌头伸得好长,好长,几乎要触到路面了,哈。
大太阳让上学的路变得漫长。炭头一路上呵呵呵地努力呼吸,直到走到学校门口,女孩拿手上的野芒草抽一抽它的头说,去吧,放学时再来。炭头才转身往回家的路上呵呵呵地走。夏日的阳光让炭头看起来比平日黑得更纯粹一些,皮毛发亮,长尾巴竖起来摇啊摇的,像在赶苍蝇,也像妈妈坐在病榻上摇蒲扇的动作和节拍。
炭头是在妈妈犯病后才来的。女孩那时误以为是只小猫,把它捡了回来。爸爸不喜欢炭头,他说狗毛会让妈妈的病加重。女孩听话地把小狗丢弃,它又自己循路回来,女孩就再也舍不得了。不依不依不依!她一脸倔强。把小狗紧紧抱在怀里,爸爸没辙了。邻居说自来狗是好兆头,而小狗还适时地在家里发现了借宿的毒蛇,汪汪汪,算是救了大家的命。妈先心软了,爸也就无话。从此家里多了条狗,黑不溜秋的,叫炭头吧。
炭头真黑,浑身不夹半丝杂毛,只有眼珠略带棕褐,像两枚琥珀纽扣钉在一团黑绒上。这双眼睛就那样看着女孩一天天长大,也陪女孩一起凝视妈妈印在墙上的身影,以及爸爸愈来愈精瘦黝黑的背脊。
妈妈到医院去的次数日益频繁,留诊的时间愈来愈长。上门来讨债的人似乎多了些,勤了些。也有热心的邻里打听了各种偏方,或送来一些奇怪的野味与草药。爸爸傍着炉灶静静地熬药和抽烟。隔壁家的大娘经常过来,还在说着一大堆偏方的名目,不时瞟一眼炭头,还差一味黑狗血的药引子啊。
女孩听得毛骨悚然。她回过身来狠狠地瞪着那大娘。爸爸却沉默地看着自己吐出来的烟雾。夏日,只有知了在外头穷嚷嚷。像无休止的抱怨。
知了的喧闹,在课堂里也听得到。女孩有点烦。好不容易等到放学的钟声响起,她收拾书包走到门口。那里人很多,人声比知了的叫声更喧闹。她没听到炭头的吠声,不像往常一样,有一只黑狗摇着尾巴向她奔来。女孩只看见爸爸站在前面的树阴下,难得地,没有抽烟。
那一天,爸爸陪她走回家。路上女孩什么也没问,沉默地让爸爸牵着她的手。只是走到半路时,她忽然想起炭头蹑手蹑脚伸长舌头呵呵呵地走路的样子,才忍不住把手抽回,咬着嘴唇狠狠地擦眼泪。
(选自《读写月报》2015年1-2月中旬刊)阅读全文,概括黑狗炭头为家人做了哪些事?
文中的“我”出现两次“狠狠地”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文中三次出现知了的叫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文中的“我”其实童年尚未结束,为什么题目说是“童年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