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登岳阳楼(其一)》,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
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
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
B.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无限忧愁,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
C.表达了作者晚年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而产生的得过且过之感。 |
D.这首诗以虚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
与本诗颈联结构最相似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昭君怨
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注:“昭君怨”为词牌名。
阅读上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对象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这首词的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古诗鉴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次”,原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店之内。 |
B.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
C.颔联中的“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
D.颈联透露出诗人是在岁暮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在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游子)的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描绘的是什么生活?具体写了哪些情景?(每一情景的概括限两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①》,完成题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②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③月似弓。
注:①本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写于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②真珠即珍珠。③可怜:指可爱。 请赏析首句中“铺”的妙处。
全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