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正在经历着世界近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移。第一次转移是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由此推动了科学和技术、商业和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革命。第二次转移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崛起,其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第三次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世界的崛起,即“后美国时代”。在产业、金融、社会、文化等其他方面,世界力量的分配正在发生着转移,正在偏离美国的统治地位。这不是一个美国衰落的世界,而是一个其他国家崛起的世界,一个由许多地方和许多人定义的世界。
——美国著名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受哪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指出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作用。
(2)请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19世纪末美国崛起”的原因,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回答。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有90%以上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所垄断,其中又有70%由跨国公司垄断。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80%来自美国,而在美国的电视中,外国节目仅占1%~2%,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100本书中,有85本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谁是最大受益者?面对这一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具备怎样的正确的态度?
材料三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
(4)材料三告诉我们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材料四 北京时间2014年5月4日凌晨消息,在全世界关注乌克兰危机升级的同时,投资者和全球领导人也在考虑当地的不稳定将会如何扰乱世界经济。
材料五 中新社联合国3月1日电(记者李洋),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当地时间1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通过其发言人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云南昆明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5)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国该如何应对。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图识史:让我们一起回首西藏历史以庆祝百万农奴获得解放50周年。

(1)贞观年间,哪一位公主入吐蕃,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这一历史事件与上面三图中的哪一幅处于同一王朝?
(2)哪朝起西藏正式隶属中央?图二中的令牌是哪位帝王在位时首先设立的?
(3)图四是毛主席为了庆祝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订而宴请西藏客人时的图片。请问,这一协议签订有何意义?
(4)百万农奴是在哪次改革之后获得解放的?
(5)综观上述图片和问题,写出你最想对在“藏独”分子说的一句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这是美国人民反对当时压迫美国,使美国处于殖民地奴隶地位的英国强盗们的战争。”
——列宁《给美国工人的信》
材料二:粉碎了奴隶主的反动势力,从而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如果美国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美国不可能成为20世纪世界第一强国。
——《大国崛起》
材料三:“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美国“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美国国内矛盾的焦点是什么?美国的这两场战争对美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共同影响?
(3)材料三中罗斯福所说的“伟大而成功的战争”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罗斯福进行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
(4)综观上述三则材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你走进一家破落的织布店,两三部织布机映入眼帘,如同废物一般被冷落在角落。你问这般光景是何原因?店里的老母亲说得可怜:女儿们因为织布机不方便,离家到工厂去赚钱。”
——流行于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歌曲
材料二: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1913年英、德、美、法的实力对比表

国家名称
英国
德国
美国
法国
在工业产品数量上所占的位次
3
2
1
4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1
4
5
2

材料四:一战损失统计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经济损失
1000万人
2000万
3400亿美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这家织布店的没落是受到了哪一事件的冲击? 这一事件中最具标志性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2)材料二中交通工具的革新对当时人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存在什么矛盾?由此最终演变的结果是什么?
(4)材料四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何警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1890年,美国海军将领马汉在出版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提出了海权论:海权即凭借海洋使一个民族变得伟大的所有因素,海权支配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马汉关于制海权问题的论述,在中国受到冷落,却引起了正积极向外扩张的日本的密切关注,(日本)这种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终于在五年以后得到了回报。
材料三:列宁说: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两个大国的下一场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所示的事件是什么?对欧洲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2)材料二日本“五年以后”通过与中国签订的哪一条约“得到了回报”? 这一条约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列宁的上述观点加以论述说明。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你有怎样的认识?

阅读材料:
材料一:现在君临之大汗,名称忽必烈汗,今特述其伟业,及其朝廷一切可以注意之事实,并其如何保持土地、治理人民之方法。
——《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二: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屋地铺金砖,以代石板
——《马可·波罗行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忽必烈”是谁?
(2)材料二中关于日本的描写是否属实?
(3)简述《马可·波罗行纪》一书的内容,并指出本书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