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缺乏理性精神 | B.求善而不存真 |
| 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 D.落后于西方国家 |
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其中原材料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75%,逆差高达519万英镑。这表明当时()
| A.英国技术革新推动经济迅速发展 |
| B.联邦政府尚未真正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机构 |
| C.美国政治和经济仍然依赖于英国 |
| D.美国经济仍未摆脱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命运 |
《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第1版收录:“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至1996年第3版增加收录的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2012年第6版增加收录的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A.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
|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
|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历程 |
|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
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
|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
|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
|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
1964年开始,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这反映出当时()
| A.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 B.工业结构发生变化 |
| C.战争思维成为主导 | D.“左”倾错误开始出现 |
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法》规定临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政治经济外交一切国家权力。3月《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法令须经国务总理副署才能有效。第二年,《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政府实行总统制。这反映了()
| A.新政府难以产生 |
| B.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 |
| C.孙中山是务实的政治家 |
| D.帝国主义敌视新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