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作者的意思是( )
A.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
B.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 |
C.历史是心理状态的反映 |
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B.增强企业活力 |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他81岁时乘坐自己的专机进入中国,他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随后也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企业,此时中国
A.中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B.中![]() |
C.中国处于“大跃进”时期 | D.中国处于“文革”时期 |
下图中的现象说明
A.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
B.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国家大事日益关心 |
C.国家![]() |
D.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
1962年和1973年,我国的国民经济都呈现恢复性发展的状态,其相同原因在于
A.中共八大提出正确方针 | B.国内动乱局面基本结束 |
C.党内反革命集团被![]() |
D.党采取了纠正 “左”倾的错误的措施 |
1973年和1975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 |
B.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促使经济状况好转 |
C.“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D.“文革”期间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