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闽小记》载:“闽种荔枝、龙眼家,多不自采。吴、越贾人,春时即赀(资),估计其园。吴、越日‘断’,闻人日‘穙’……树主与穙者,请惯估乡老为互人……他日摘焙,与(互人)所估不甚远。”这反映了
A.当地荔枝、龙眼加工技术落后 |
B.商业资本介入农村生产领域 |
C.树主与穙者存在雇佣关系 |
D.吴、越与园形成市场一体化 |
《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指的是()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地程度上缓解失业 | 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
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
《左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郤绮夺夷阳五亩”、“郤与丝矫争田”、“晋郤至与周争堠田”(注:“”部分为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 B.土地日渐私有化 |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
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
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 | B.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权机构 |
C.提高中央政权机构的行政效率 | D.大力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 |
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辟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但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
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作考虑 |
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 |
D.三者立论不同,但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