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之《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主张:戏曲应“废唱而归于说白”,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中国文戏、武戏之编剧,不外此十六字”。这反映出
| A.文学革命侧重于戏曲领域 |
| B.传统戏曲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
| C.胡适等人对传统戏曲态度激进 |
| D.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化倾向 |
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英国出现了有关“王在法上”还是“法在王上”的争论,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英国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
| B.封建统治者与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的矛盾 |
| C.共和派与君主派之间的矛盾 |
| D.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之间的权利纠纷 |
被称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的教皇是( )
| A.尼古拉一世 | B.格里高利七世 |
| C.英诺森三世 | D.卜尼法斯八世 |
“教皇是太阳,世俗国王是月亮”。这是流传于中世纪欧洲的关于教会与国王关系的一句谚语,这体现了( )
| A.教权高于王权 |
| B.王权与教权平等 |
| C.王权高于教权 |
|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
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一诗:“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反映了( )
| A.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 |
| B.孙中山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
| C.守旧势力对近代文化的抵触 |
|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下列内容中,不能体现中华民国国家性质的是( )
| A.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
| B.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 C.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
| D.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