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腾讯网发起了“大国脚印·网友票选60年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评选活动。其中,1953年当选的历史事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实施。网友选此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五”计划
①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②有力地配合了“三大改造”的进行
③“一五”计划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④激发了人们的生产劳动热情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被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
|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的反对 |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凸显 |
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
|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 立民主制度 |
|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
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在华外国人受到“庇护”的依据是()
A.居住及租地 权 |
B.海关管理权 |
| C.领事裁判权 | D.片面最惠国待遇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清,回天无力,它亡得窝囊。”“周之亡是制度之亡……;清之亡,既是文化之亡
,也是制度之亡。”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A.“秦虽死犹存”指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
| B.“周制度之亡”指分封制废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不利于西周政治秩序的稳定 |
| C.“清文化之亡”指儒家文化受到冲击而动摇 |
| D.“清制度之亡”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
右图是唐朝至清朝科举考试中“状元”(部分)在今天各省分布情况。这一资料不能说明()
| A.文化重心不断南移 |
| B.经济重心南移是文化重心南移的基本原因 |
| C.北方文化走向没落 |
|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