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
|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
|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
|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
1923年3月,苏联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是:“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建立北伐桥头堡。”这表明当时( )
|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 B.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 |
| C.孙中山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 | D.国民党为统一中国作准备 |
“双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近来山东、青岛二问题均大失败,京津学界大为愤恨。而今,若不极力争之,则将一落千丈,吾国之无日矣!”。该信件叙述的事件是( )
| A.辛亥革命 | B.新文化运动 | C.五四运动 | D.五卅运动 |
1912年4月孙中山访察武汉后说:“以南皮(注:南皮即张之洞)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为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表明当时孙中山已经认识到( )
| A.湖北新军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推手 | B.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全民革命 |
| C.长期社会变革推动了武昌首义 | D.部分洋务派官员转向了反清革命 |
近代学者杜亚泉指出,甲午以后国论一变,啧喷言政法者日众。……且吾更有说焉,设使吾国之士,皆热心于政治之为,在下则疾声狂呼,赤手无所展布,终老而成一不生产之人物;在朝则冲突竞争,至不可终日,果如是,亦毋宁降格以求,潜心实际,熟习技能,各服高等之职业,犹为不败之基础也。他认为( )
| A.政治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 B.发展经济重于革新政治 |
| C.政治改良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 D.普及职业教育是救国之本 |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依据应是( )
| A.北洋海军的参战 | B.战争由朝鲜引发 |
| C.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近代化国家 | D.《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