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4~6题。
“非爱行为”是指以爱的名义对自己最亲近的人进行控制、掠夺乃至伤害,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实施非爱行为的主体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我都是为了你好”,但行为的接受者不但感觉不到爱,反而生出怨恨。
这里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一个行为爱与非爱的甄别标准是什么?西方文化的标准是以接受者的感受为准,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价值有关。东方文化是集体主义性质的,个人的感受必须服从于普遍道德标准乃至习俗,所以中国文化一直强调行为本身是否合乎礼法——其实这有其积极意义,因为的确有很多爱的接受者感受虽不愉悦,但结果却是建设性的。
也就是说,东方文化倾向承认非爱行为的合理性,那么非爱行为的合理性在哪里呢?有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底线诉求是安全。安全的获得要依赖于保护,而保护的实质是控制。所以,东方文化人际交往中,控制是完全合理的。
认识到了以爱去控制的合理性,那么无论是实施方还是接受方感觉都会好很多,也就是说可以比较从容的面对。比如,一个用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的母亲,开始往往是无意之举,不过是自恋式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一部分当然要控制。父母之所以会自恋式地爱孩子,其实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就是这样自恋式的爱自己。实际生活中,当父母意识到自己是在用爱去操控孩子时,因为文化与道德没有给予合理的解释,他们会首先采取压抑和逃避的方式,也就是否认自己在用爱去操控。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的压抑都会投射,非爱行为中的父母,其压抑最终投射为孩子的过错,于是责怪孩子不知道好歹,不体谅父母,没有孝心。
非爱行为问题对于自我意识薄弱、个体化需求近似的老一辈人来说普遍不是很大的问题,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个体意识快速高涨的多元化社会中,非爱行为就不得不被高度重视了。
对“非爱行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人的控制、掠夺乃至伤害。
B.发生在最亲近的人之间。
C.实施者往往以“为了你好”为理由。
D.行为的接受者感受到的往往不是爱。

对非爱行为存在的原因,说法不成立的一项是(  )

A.接受者感受虽不愉悦,但结果却是建设性的,非爱行为自然有其合理性。
B.爱是一种保护,而保护的实质是控制,所以非爱行为是难免的。
C.父母会自恋式地爱孩子,或在发现自己有非爱行为时把压抑最终投射为孩子的过错。
D.个体意识快速高涨,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非爱行为越来越多。

你认为“非爱行为”合理吗?你将怎样处理亲人或师长对你的非爱行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龚群
①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②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在我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③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
④助推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
(摘编自201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下列对文章中“孝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传统孝文化,我们只有批判性吸收,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C.一个诚恳地关怀他人和社会的人往往是愿意为父母尽孝的人。
D.当代孝文化,应提倡邻里守望相助的风气和维护父辈权威的地位。

请简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述思路。
助推家庭养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水之经典
肖复兴
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瀚之水,多得是。但在我看来,极富个性、最值得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
曾在成都看国际熊猫节开幕式的演出,演李冰父子治水一幕,满场旌旗飘扬、战鼓如雷,让李冰父子率领众人杀败龙王恶神,我实在不以为然。这种善恶之斗、人鬼之争的简单演绎,把李冰父子变成了神。其实,恰恰是李冰父子将水从不可治理不可理喻的神化为同芸芸众生一样的,在现实中浇灌着农田,在平凡土地上存活的生命。
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澄透明、纤尘不染,让人如同看到教堂里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里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让人懂得并真真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透澈的净,就在这里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幽深、清冽。因为它的洗涤,所有这一切,都显得比本身还要清纯与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塑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童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看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在现实中找不准自己的位置,便会蹉跎生命;沉靡现实而背弃心灵、抛掷精神、亵渎纯洁,不懂得一点点现实永远不会给予而只有艺术才能焕发和唤回的浪漫与童话的情怀,便会麻木了生命而只剩下一个蝉蜕一样的空壳。心,因缺少水的滋润,会成为一片荒芜的沙漠。
在现实与艺术之间,在物质与精神之间,人总是矛盾着、跌撞着,顾此失彼而永远找不到连接两者之间的直线或弧线。大概这正是人类永远苦恼困惑的原因。而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给予人类一面镜子。
谁也无法离开水,纵使我们可以离开摩天大楼、豪华别墅,可以放弃汽车电话、电视电影,抛下各种欲望,我们无法离开水。只是要看我们需要的究竟是哪一种水。我们选择着水,水也在选择着我们。
九寨沟和都江堰是水之经典。
文章开篇句(划线句)不加标点,一气呵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赏析第二段中划线的句子。
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
作者对都江堰和九寨沟的水分别作了怎样的高度概括性评价?这两处水给了人们什么启迪?
作者说九寨沟的水可以把虬枝沉木等洗涤得清纯洁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其实,生活中类似这水的人、事、物还有很多,他们滋养了我们的生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请你展开联想,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新艺术世界
十九世纪的为王尔德所喜闻乐“谈”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时至今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它依然值得谈论。如果要找一个与之对应的“世界”,那就是网络世界。准确点说,这便是一个由Facebook,Youtube,Twitter以及国内的微博、开心网等各种类型的社交性网站,也即所谓的SNS所构成的同样“虚拟”的世界,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艺术世界”。
王尔德在艺术世界里更喜欢谈论的是莎士比亚;而我们的“新艺术世界”中,诱惑的色情、血腥的暴力、异国的情调乃至无厘头,才是让人神往的主题。
显然,今天的人们在SNS这个“新艺术世界”里所追求的或所热衷谈论的东西已不是身为唯美主义者的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他当年冀望以蕴含有美的“看不见”的艺术世界,来弥补那个“看得见”的由粗粝的物质所构成的庸俗的现实世界。举凡生活中一切有艺术因素的或者可以转化为艺术的东西,他都乐于谈论。然而,在现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人们虽然也在谈论这些,但却不再像王尔德那样为了把生活艺术化而努力,而是更乐于把生活粗鄙化、恶俗化与色情化。
昔日的艺术世界,那些贵族们的沙龙和代表知识精英的纸面文化,如今已“沉沦”为芸芸众生的电脑屏幕和智能手机。
其实,在这个“看不见”的世界中,改变的还不仅仅是谈话的主题、交流的途径,随之改变的还有谈话的“主体”。王尔德及其朋友们当年喜欢的那个艺术世界是奢侈的、高雅的,那还是个印刷文化占主流的时代,没有几个人受过他那样的教育,同样,也没有几个人读过莎士比亚,可想而知,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能有多少了。可是,现在,谁没有或者说谁看不懂《杀死比尔》《生化危机》呢?在这个影像时代,只要我们看到了能够看见的东西,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讨论并在言谈中建立那个“看不见”的“新艺术世界”。
米歇尔·福柯曾在一篇谈论社会空间问题的文章里指出,与“乌托邦”这样的不现实的纯虚拟空间相比,还存在着一个“异托邦”。“异托邦”与现实生活相对立并相互依存,而且,它真实存在,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充。在今天,网络或者说SNS所提供的那个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异托邦”。在这里,人们多变,易怒,尽情地释放着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同时也都在坦露着自己的真实的恐惧与怨恨。当然,这其中也有爱,可是爱意会很快被转化为轻薄的玩笑、荒谬的误识。所有那些在白天严肃的东西一旦进入这个属于夜晚的世界便会土崩瓦解。在这个世界里,白天的一切都会因无数话语的“加工”而融化,而变形。
因此,网络世界的话语,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有时,它会以一种稚气的错别字,来代替词语已有的固定组合。如“同学”成为“童鞋”,“怎么”变成“肿么”。同时,它又像一个担心被父亲责骂的小孩,懂得让污言秽语“去污化”,以当面说脏话的方式来获得亵渎神圣的快感,又不被责骂,如变“你妈”为“尼玛”就是一例。
SNS所构成的虚拟的世界,成为话语的深渊。我们深陷其中,因为恐惧自己没有个性而试图以与他人不同的话语来声嘶力竭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可是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本身的价值就会逐渐被掏空,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而同时,每一个人也都在其中失去了个性,坠入话语的深渊而不可自拔。 (选自2013年4月11日《文汇报》文章,有删改)
下列对“异托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异托邦”中,人们多变,易怒,尽情释放自己在白天工作中被压抑的情感,并坦露真实的不快情绪。
B.即使是爱意,“异托邦”也能够将其很快转化为轻薄的玩笑、荒谬的误识。所有严肃的东西都会被加工变形。
C.“异托邦”是由米歇尔·福柯根据SNS所提供的“虚拟”的世界,提出的与“乌托邦”相对应的一种社会空间。
D.“异托邦”是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它与现实生活对立,但同样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补充。两者互相依存。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尔德生活的时代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并不多,能够与其一起谈论并分享那个看不见的世界的人寥寥无几。
B.今天的人们在SNS这个“新艺术世界”里所追求或热衷谈论的东西已不是王尔德所喜欢的“艺术”了。
C.稚气的错别字和污言秽语的“去污化”都表现出网络世界会有意无意对现有的词语进行“反动”的特点。
D.当每一个人都想与他人不同时,话语就会逐渐失去本身的价值,只剩下空洞的声音,不再具有任何意义。

概括“新艺术世界”的主要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属于我的马
李娟
有一个人欠了我们家很多钱,现在却死了。按穆斯林的札性,不还清生前的债务是不可入葬的。但他的家人实在拿不出钱来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我妈,要求抵债。我妈很为难,打电话来同我商量该怎么办。
她说:“你说我要马做什么呢?"
我说:“自己留着骑呗!”
她说:“家里有摩托车,哪里用得着那个!”
我说:“那就不要了呗!"
她说:“可是我又想要得很……"
我说:“你要它做什么?”
她说:“自己留着骑呗!”
我:“……①”
到了下午,她又兴冲冲打来电话:“娟儿啊,我决定了,那马我留下了,我要把它送给你!下礼拜我给你牵到阿勒泰市里去啊?!”
我吓一大跳:“我要它做什么?”
“可以骑着去上班啊,你们单位那么远的。”
“有自行车骑就可以了。”
“自行车还得去蹬它。马多好啊,一点儿力气也不必费。到了单位就放在地委大院里,让它自己去找草吃。回到家就拴在后院的大柳树上,河边草也多……”
我:“……②,它认识红绿灯吗?”
挂上电话后我又仔细想了想,别说阿勒泰市里了,就是在阿克哈拉村,我们家也无法养马的。首先我们草料不多,那些全是给鸡鸭准备的,鸡鸭都可能不够吃,哪还能顾得上马?到了冬天,草料就会贵得要死,哪里买得起啊?而冬天又那么漫长。
再说,院子虽然大,杂七杂八堆满了东西,哪里还有地方拴马?
我估计,马牵进家后,处理它的惟一方法大约就是宰掉吃肉……呜呼!如果养马只是为了吃肉,生活该索然无味到什么地步?
还在两年前,妈妈还一心想买匹马的。那时家里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好,到了冬天,河面冻了厚厚的坚硬冰层,去挑水除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昨天破开的那个冰窟窿一夜之间就会仍冻得结结实实。
我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如果套牲口拉水的话,既不费人力,而且一次就可以管够拉三四天用的,又省了麻烦。
那一年夏天非常热,蚊虫像浓浓的黑雾一样,在低处翻涌鼓荡。可是,为了给将来的马或者小毛驴准备过冬的草料,一家人仍然要出去拔草,那个罪受的!
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
在大地上打出一个深深的洞,然后遇见水,这真是神奇的事情。一个人在井底用短锹掘土,另一个人在地面上把土一桶一桶吊上来。漫长的劳动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渐渐睁开了眼睛。
至于马,已经可要可不要了。
但是,哪怕到了现在,拥有一匹马——这仍然是多么巨大的愿望啊!至于被一匹马带着,风驰电掣地奔向远方,那情景让人一想到便忍不住心血沸腾。
阿勒泰虽然是小地方,但好歹也算是城市了,车流不息,街道两边招牌拥挤。但是我就曾经就看到过有人就在这样的大街上策马狂奔。那是真正的奔跑,马蹄铁在坚硬平整的路面上敲击清脆急促的声音。两边车辆那么多,那马儿居然视若无物。要是在乡下,远远地看到前面车来了,骑马的人都会立刻勒马让到路基下面的,怕马儿受惊驾驭不住。
我看着那人驾着马一直消失在街道拐弯处,才意识到他们刚才闯红灯了。
虽然是牧业地区,但转场的大批牲畜是不允许上街道的,牧业经过时将远远绕过城市。但对于马,好像没听说过什么特别的规定。因此在奇怪完为什么会有人在街上骑马之后,很快又开始奇怪为什么没人在街上骑马。
富蕴县则不一样,有人高头大马地经过身边,是极寻常的情景。至于阿克哈拉,就更不用说了。但无论如何,我妈也不该会有那种想法,搞一匹马给我让我骑着上下班?太酷了。想像一下吧:有朝一日,自己骑着马去行署或者教育局送文件……一定让人叹为观止。
假如我有一匹马,我能为它做到什么,才能真正得到拥有一匹马的乐趣呢?
我得把房子搬到城郊阿勒泰牧场上,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来盖房子。得开垦出一块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得嫁给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养马的N多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否则我永远不真正能拥有一匹马。
我还想再打电话问问妈妈关于马的事情,但想来想去,终于没有打。
(选自《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怎样理解画线句“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否则我永远不能真正拥有一匹马”的含义?
文章主要围绕“马”来写作,请据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中①②两处都使用了省略号,请根据上下文,揣摩当时“我”的心理活动。
作者当时并不拥有那匹马,为何文章题目却是“属于我的马”?
在文章最后,作者写道“我还想再打电话问问妈妈关于马的事情,但想来想去,终于没有打”,“我”为什么没有给妈妈打电话?你觉得“我”最终会同意妈妈的意见接受那匹马吗?请予以探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当前,我国有2100多种报纸、9400多种杂志,数以千计的广播频率、电视频道和每年数以万计新增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特别是异军突起的互联网,截止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的商业化运行,面对媒介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如何引导或创造条件使公众科学、理性地接触和使用媒介,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因此提上日程。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人们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使人们既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也知道怎样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
国际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洲等,早已把媒介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例如,新西兰的学生在五年级课程中就已加入媒介素养的培训,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01年在中小学与高中设立的“综合教育”科目中纳入了媒介素养。然而,对我国公民而言,媒介素养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面对形形色色传媒的重重包围、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浪潮冲击,在强调“媒体传播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当前“媒介素养”在我国还处于“陌生概念”的状况下如何逐步推广是重要的课题。首先,传媒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群众增进对周围世界的了解,特别应重视正确、理性地分析和认知客观事物的方法的教育,使公众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其次,向国外学习,使社会成员也对传媒的职业规范和基本常识有充分的了解,帮助群众形成对媒体的正确认知。比如,向国外学学习,传媒的信息怎样采集又如何制作和传播、传媒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应否分开又如何区分,从而增强社会公众对传媒信息及传播方式的判断能力,学会选择、识别良莠,形成拒斥不健康的媒体信息的自觉。再次,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美国有旧金山的“媒介素养教育方略”、洛杉矶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心”等传媒教育组织:智利有“教育普及中心”、“文化、艺术表达与研究中心”等组织;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成立了“儿童与公民电视论坛”等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以筹办会议、组织专题研究等形式大力倡导传媒教育,值得我们充分借鉴。
国外的媒介素养教育较为重视在未成年人中的推广,是为了使人们从小就拥有一定的媒体素养,成长为拥有“媒体智慧”的人,并提出“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虽然开设了媒体课程,但主要侧重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较为忽视关于各类现代媒体信息的接受、鉴别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人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将内涵更为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培养他们的文化自省、选择、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选自谭泓《媒介素养教育》,有删改)
下列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媒介数量的高速增长和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的大背景下提上日程的。
B.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培养人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也能培养包括制作、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C.媒介素养教育旨在培养媒体自身运作、构架现实的能力,以及制作传媒作品与媒介信息的能力。
D.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尚未起步的阶段,而在国外许多国家早已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媒信息内容的无限量增加,导致公众对媒介信息失去科学、理性的判断,因而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
B.具有媒介素养的人,往往能够对繁杂的媒介信息作出合理的选择与评估,能自觉拒斥不健康的媒体信息。
C.传媒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公众进行正确、理性分析和认知客观事物的方法的教育,帮助公民成为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力的人。
D.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阶段,忽视媒介素养教育可能会影响其对大众传媒的正确判断,影响其健康成长。

在我国,我们应该如何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请分条梳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