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一条必然的路    陈启文
①从眉山三苏祠走向中原的三苏坟,是一条必然的路。苏洵和他两个天才的儿子苏轼、苏辙就是从这条路上走过来的。
②要去那片坟地,先必须穿越一座广大的园林。这是一处远离他们故乡眉山的三苏园,也是一座远比他们故乡那座三苏园更大的山水园林。在大片的翠竹、松柏与无影无形的风之间,你将邂逅广庆寺、三苏祠、东坡碑林、东坡湖。它们的存在,只有一个永恒的主题:轮回。这是人类对抗遗忘的方式之一,是一代又一代以轮回的方式在大地上续写的史记。
③又一次站在东坡湖畔。我不知天底下有多少个以东坡的名字来命名的湖泊,这个人一生从岷江走向黄河,又从黄河走向淮河、运河、长江、珠江、南海,他几乎把中国的大江大湖大海都走遍了,这让他的生命、他的骨血、他的文字几乎被各种滋味的水浸透了。而眼前的这个东坡湖,与他诞生之地的那个东坡湖遥相呼应,一个恍若前世,一个如同今生。我知道,眼前这个东坡湖,只是人间的又一次复制,一个没有任何诗意的人工湖。它的存在并非为风景而虚设。我来这里时,小暑刚过,中原已是大热天了。这也是中原最干涸的季节,每一寸土地都处在焦渴无比的状态。一个触目的事实就在焦渴中出现了,这东坡湖水,正在一点一滴地浇灌着被烈日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农田,剩下的便只有这样一个趴在泥淖里、被太阳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东坡湖了。当淤泥上泛起阳光的照射,哪怕干涸也浪影重重。尽管没有看到我想看到的那波光潋滟的风景,但东坡湖四周那长势喜人、一片葱茏的庄稼,多少缓解了一下我内心里不可名状的焦虑。设若苏东坡活着,我想他一定会这样做,这也是他在家乡眉山干过的傻事,哪怕自家的池塘里干得只剩下了一口水,他也会先给农人来缓解焦渴……
④一条石头铺出来的路笼罩在深沉的阴影之中,穿过缄默的土地,通向一条神道。四株古柏,不知长了多少年了,已长得极古、极拙,昏昏沉沉如同坠入梦中。树荫下,是一声不吭的石马、石羊、石虎、石人,它们侍列在神道两侧,摆出一个严整的仪仗。在静穆中,我深深地感知了一种接近神圣的美。迎面是一座高大的红石牌坊,一抬头就看见四个苍劲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青山玉瘗。两边枋柱上,是一副阴刻的楹联,其实是苏轼的两句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这是他卷入乌台诗案被打入牢狱时写给其弟苏辙的《狱中寄子由二首》中的诗句,接下来的两句是“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我突然感到鼻子一阵酸楚,接下去又万籁无声,这两个最终长眠于此的兄弟,还真是“世世为兄弟”了。
⑤穿过粗粝而简陋的石坊、飨堂、祭坛,走进了墓园。感觉已置身于一座原始森林,只有中原大地才能长出这种参天古树,那古老而浓密的树木已长得像中原的泥土一样发黑,浮动着阵阵暗香。这些古树的寿命,有的据说比这片坟地的历史还长,却如灵魂附体,它们不像别处的古柏高耸昂挺地朝着天空生长,而是纷纷倒向另一个方向,看上去,连阳光也是倾斜的。我下意识地辨别着它们生长的方向——西南,大西南。只要你沿着这个方向,一直不停地走,就可以走到遥远川西盆地的那座眉山。人非草木,而这充满了灵性的大自然却仿佛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为你揭示了一个故乡的存在。这也让我对那片坟地投出了疑惑的一瞥。这不只是我的疑惑,而是一个千年悬念。一直以来,后世围绕这片坟地的争议不断。每一个漂泊的生命,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都会有着强烈的落叶归根的本能。在苏辙的《次韵子瞻寄贺生日》一诗中,也流露了他对最后归宿的想法,“归心天若许,定卜老泉室”,可见他想的还是要落叶归根,葬入故乡老翁井畔埋葬着父母亲的祖坟,而他们又为什么会选择这远离故乡的异乡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
⑥对此,后世还真有不少的猜想。其中一说是,北宋士人非常推崇嵩山周围的土厚水深之地,希望自己死后能葬于此地。而郏县,正处于伏牛山北部余脉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这也正是士大夫们崇尚的土厚水深之地。在苏氏父子中,最早流露此愿的应该是苏洵。苏洵晚年居京师(汴京)时,早有夙愿要迁居洛阳,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但苏洵最终没有归葬此地,他埋葬于此的只是一座迟到了数百年的衣冠冢。而父亲的遗愿则成了苏轼的遗言。关于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公(苏轼)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于是,苏辙便按照亡兄苏轼的遗命,最终把他葬于嵩山下这片土地上。他自己死后,也陪伴亡兄长眠于此。——这不是死亡的故事,而是生命的承诺。
⑦一条必然的路,最终把三个经世不灭的灵魂引向了这里。
(有删节)
第②段“人类对抗遗忘的方式之一”指的是什么?如何理解?
作者写墓园古树“不像别处的古柏高耸昂挺地朝着天空生长,而是纷纷倒向另一个方向,看上去,连阳光也是倾斜的。我下意识地辨别着它们生长的方向——西南,大西南。”在文中有何作用?
下面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一个触目的事实就在焦渴中出现了,这东坡湖水,正在一点一滴地浇灌着被烈日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农田,剩下的便只有这样一个趴在泥淖里、被太阳晒得四处开裂冒烟的东坡湖了。
文章首尾都说这“是一条必然的路”,“必然”的原因有哪些?请阅读全文进行概括。
文中有些看似矛盾的行为,如,自家池塘只剩一口水也要给农人缓解焦渴,既想落叶归根最终却远葬异乡,但都表现了“生命的意义”,读了此文后,你对生命的意义有何新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论述文阅读
中国崛起所需要的无形文化实力
张汉音
世人所说的文化大致涉及三类内容:精神文化,过程性文化,结果性文化。文化软实力主要指的是精神文化。过程性文化和结果性文化取决于精神文化。无形文化实力指的是精神文化所具有的的决定性力量。精神文化会对行为取向、行动智慧和驱动力产生深刻影响。它的作用如同基因:任何个人、群体和国家的最终成就都不可能超出其“文化基因”所规定的界限。
如果说西方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崛起与强大,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渐次升级,取决于自由市场塑造出来的发展空间和竞争秩序衍生出来的巨大驱动力,那么这些有利因素的形成,其先决条件则是这些国家在精神文化力量方面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文艺复兴把西方国家的人民从神权观念和对神的依赖的枷锁中解放了出来,使他们认识到了人的价值与能力,认识到了自己的潜力;启蒙运动使他们认识和掌握了能够用来发展并表现自我价值与能力的理性思辨方法,一种与想象、假设、实验和调整相联系的方法;西方国家的各界精英体悟到了全面利用人的能力与理性思辨能量的重要性,并且把这种体悟转化成了大规模的实践能力与对实践结果的追求。中国在晚清以及其后大约一个世纪之内不断遭受列强的剥夺与凌辱,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因为此前的中国文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封闭、停滞的状态,而陷入了大大落后的危境之中,而国人却不能自知、自拔。
基于无形文化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可以合理地认为:究竟中国能否变成世界第一流强国,而且是主张和平与反对以强凌弱的第一流强国,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中国能否打造出能量不低于美国、而道德视野却高于美国的无形文化实力。
打造这样的文化实力要在中国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现有文化的核心精华始创于《周易》。《周易》的《系辞》指出:“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意思是:亦刚亦柔,刚柔互济,是天的运作之道。了解天之道,并且能用同样的方式去制约人的行与止,那就是人类社会的运作之道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周易》认为“刚”的主要体现之一应该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要像天体一样,运行刚健,自强不息),“柔”的主要体现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按照《周易》的教导,中华民族和她的子孙们要拥有大志、大勇、大德和大慧。如是,《周易》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画出了基本的蓝图轮廓。老子和儒家文化的缔造者依据各自强调的重点,进一步充实和延伸了周易的核心内涵。
圣贤明示的伟大哲理智慧,华人世代承传的民族性,再加上中华儿女在长期应对大自然以及外敌、内乱等严峻挑战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实力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确保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存续和发展,使她即便经历了西方列强的百年蹂躏,依然能够爬起身来,再度前进。中华文化的无形实力在中国面对汶川大地震和反华势力干扰奥运的挑战时,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
不过,为了雄立于当今世界的民族之林,中国需要更强大的综合性无形文化实力。为此,中国首先需要针对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尤其是《周易》《老子》和儒家学说中有价值的高层次思想精华,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升级。其次,需要摒弃民族文化之中的各种糟粕。再其次,需要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日本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之中的精华,尤其是有利于发展中国整体实力的阳刚性精华,强化“刚”的现代化内涵。
(原载《联合早报》作者是台湾辅仁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与系主任,有改动)
下列对“无形文化实力”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形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无形文化实力指的是精神文化所具有的决定性力量。
B.无形文化实力有如基因,影响着个人、群体、国家的发展。
C.无形文化可以左右过程性文化和结果性文化。
D.无形文化实力的提升是西方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崛起与强大的根本原因。

下列关于西方国家在近、现代期间变得强大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之后获得的优势无形文化实力决定了其在近、现代的强大。
B.西方国家在精神文化方面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为其崛起与强大创造了有利因素。
C.西方国家的优势无形文化实力得以强大,主要得益于其不断深入的工业革命。
D.西方科技的发达及其他有利因素的形成,是以精神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能量释放的结果。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个人、群体和国家的最终成功都不可能超出其“文化基因”所规定的界限,他们的地位和存亡兴衰,全部可以在文化基因之中找到深层的答案。
B.中国的“大国形象”能否得以树立,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自己的无形文化实力能否得到提升。
C.中国无形文化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渊源,并且,中华民族的文化实力非常强大。
D.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进行全面的现代化升级,是打造中国强大的综合性无形文化实力,让中华民族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性的唯一途径。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辜振甫其人其事
①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海基会”)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993年4月27日到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②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经贸外交”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纺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使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常委”,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③辜振甫有“台湾经贸大使”“无任所大使”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④辜振甫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两岸谈判,1998年1月6日他称,“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⑤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谭派”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听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他说,“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⑥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贵族议员”,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蒋介石还赐给他八个字“眷怀祖国,独秉孤忠”。辜振甫的妻子严倬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1949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
(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辜振甫任行政院副院长时,被蒋经国提名为“中常委”,身处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B.辜振甫在60年代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见大势已去,就将美元原数携回,从此改变了将经国的反商情结。
C.辜振甫虽然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但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他认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并且相信两岸一定会走向和平统一。
D.文章写到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并提到他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是为了说明辜振甫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有很深的京戏造诣。

E.文章说辜振甫是“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作者这样写不仅为后面写他的爱国情感作铺垫,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辜振甫的?试分点归纳。
(3)第⑤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言。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简要分析。
(4)你认为辜振甫先生身上的什么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
不要俗化经典
宋敏
①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相继推出后,因与原著或与老版相去甚远而引来骂声一片。但据说收视率都不低,剧组、制作方、电视台、编导演等多方均获大赢,这也是中国近年来有趣的文化现象:越骂越红,越骂收视率越高,观众、网友扔的“板砖”,砸到剧组身上如同“金砖”。这一怪现象,让热爱传统经典的人们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②本来,作为一种艺术现象,改编也是创新,是对原作品的弘扬和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近年来改编者对经典作品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而是受市场利益驱动,或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颠覆了原著,或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尤其是古典名著的新版改编,比起以往的改编缺少了严肃性,却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如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曾经是一对恋人;《三国》中充满雷人对话,剧中人说出后来才发生的典故;新版的《红楼梦》则弄了一个喜剧的结尾。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与十几年二十年前的改编相比,也是大异其趣。如果说有什么重大的不同的话,我感觉主要就是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以一种近乎娱乐搞笑的态度,对古典名著开膛破肚,这引起了人们对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能否健康地传承的担忧。
③毋庸讳言,那些数百年前诞生的古典名著,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春蚕到死”“蜡炬成灰”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这些经典之作因为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的复杂,振聋发聩,拷问灵魂。经典名著能够经历岁月的淘洗,流传数百年而传承到今天,无疑,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改编者抽掉这些深刻的内容,一味戏说搞笑,就使作品失去了灵魂。这样的改编,当然无法得到原著的真传,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④新版《红楼梦》导演称最为尊重原著,但网友却认为其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整个一个“四不像”。还有五大“雷”——演员、造型、旁白、配乐、快进,像广播剧、连环画、鬼片。有人认为这是她一贯的导演风格,但这适合用来表现《红楼梦》吗?二十年前的老版红楼虽然技术粗糙,但人物形象准确,演员集中培训,精益求精。而今,从选秀到拍摄,无一不是炒作造势,商业目的昭然若揭。因而人们有理由质疑,这样的重拍有意义吗?
⑤其实,人们也明白,在浮躁的当下,没有人肯为了艺术而下功夫,重拍经典只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商业目的而“啃老”,不求流芳万世,但求眼前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满即可,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为此,笔者呼吁,不要俗化经典,请善待经典!
     (选自《光明日报》)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改编经典名著应对经典作品给予应有的尊重,应在思想理念和人物形象的定位上忠实于原著,不能把经典作品时尚化、浅薄化、庸俗化。
B.在新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被塑造成曾经是一对恋人,新版《红楼梦》 搞得“四不像”,这样的改编与原著的美学特色大相径庭。
C.经典之为经典,很多都是作者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作品,其中凝结着作者的悲情体验,寄托着作者以及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切感悟。
D.在浮躁的当下,重拍经典变成了俗化经典,追求眼前利益固然是一个原因,没有人肯为艺术而下功夫,而且很多从业者也没有足够的功力重释经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对古典名著进行改编时增加了搞笑和戏说的成分,这就是俗化经典。
B.经典名著流传百年而传承到今天,作品中深切沉郁的感怀和期待,无疑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
C.俗化经典的结果是使作品失去了灵魂,它只能成为人们的笑料谈资,而不能撼人心灵。
D.为了中华民族的经典名著乃至文化传统健康地传承,不能俗化经典。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新版电视剧《西游记》《三国》和《红楼梦》虽然与原著内容相差甚远,收视率都不低,可见收视率与剧本是否忠实原著并无多大联系。
B.一些电视剧改编者对于原著缺少一种敬畏之心,把而今时尚的戏说搞笑的浮夸粗俗之风带到了名著经典的改编之中,说到底是经济利益的驱使。
C.改编者只有保留经典中那些深刻的内容,保留经典中的灵魂,又进行一些创新,才能真正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来。
D.现在的经典改编者在改编时都抽掉了经典中深刻地反映社会和人性复杂的内容,改编出来的作品根本起不到震撼人心灵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
生命的出口
林清玄
坐在窗边喝茶看报纸,读到一则消息:一个高中女生为情跳楼自尽,第二天,她的男友从桥上跳入河心,也自杀了。
这时候一只小黄蜂从窗外飞进来,在室内绕了两圈,再回到原来的窗户,竟然就飞不出去了。可怜的小黄蜂不知道世上竟有“玻璃”这种东西,明明看见屋外的山,却飞不出去,在玻璃窗上撞得咚咚作响。
忙了一阵子,眼看无路可走了,它停在玻璃窗上踱步,好像在思考一样,想了半天,小黄蜂忽然飞起来,绕了一圈,从它闯进来的纱窗缝隙飞了出去,消失在空中。小黄蜂的举动使我感到惊异,原来黄蜂是会思考的,在无路可出之际,它会往后回旋,寻找出路。对照起来,人的痴迷使我感到迷茫了。
对于陷入情感里的男女,是不是正像闯入一个房子的小黄蜂,等到要飞出时已找不到进入的路口?是不是隔在人与生活中的情感玻璃使我们陷入绝境呢?隔着玻璃看见的山水和没有玻璃隔着的山水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就走不出去呢?
在这样的绝境,为什么人不会像小黄蜂退回原来的位置,绕室内一圈来寻找生命的出口呢?是不是人在情感上比小黄蜂还要冲动?
是不是由于人的结构更精密,所以失去像小黄蜂一样单纯的思维?
是不是一只小黄蜂也比人更加珍惜生命呢?
对这一层层涌起的问题,我也无力回答,我只知道人在身陷绝境时,更应该懂得静心,懂得冷静思维。在生命找不到出路时,更要退后一步,关照全局。或者就在静心与关照时,生命的出路就显现出来了。
昨日当我们年轻时,在情感挫折的时候,都会想过了结生命,以解决一切的苦痛与纠葛。但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那是因为情感的发展,只是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乃是姻缘的幻灭,如果情爱受挫就要自尽,这世上的人类早就灭绝了。
何况,活着或者死去,世界并不会有什么改变,情感也不会变得更深刻,反而失去再创造再发展的生机,岂不可惜复可怜?
正如一只山上飞来的黄蜂,如果刚刚撞玻璃而死,山林又有什么改变呢?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它可飞或者不飞,它可以跳舞或者不跳舞......它可以有生命的许多选择,它的每一个选择都比死亡更生动有趣啊!
第一次情感失败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深刻的情感。
第二次情感受挫而没有死的人,可能找到更幸福的人生。
许多次在情感里困苦受难的人,如果有体验,一定更触及灵性的深度。
我这样想着,但是我并不谴责那些殉情的人,而在于感到遗憾,他们自己斩断了一切幸福的可能。我的心里有深深的祝福,祝福真有来生,可以了却他们的爱恋痴心。
可叹的是,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知道呢?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由高中女生跳楼自杀写起,从第二段开始又自然地过渡到了小黄蜂,写小黄蜂的目的是和人类进行对照,劝诫人们在陷入绝境时要冷静思考,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B.从全文来看,整篇文章委婉含蓄,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小黄蜂来寻找生命的窗口,浅显易懂。
C.作者对小黄蜂陷入绝境时的举动细加描绘,可见作者观察的认真仔细,是为了使文章的描写细致入微,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写作笔法。
D.“现在它飞走了,整个山林都是它的。”作者意在说明小黄蜂从绝境中出去了,就会有生命的许多选择。

E、作者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读者对话,娓娓道来,言语中透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类的祝福。
(2)小黄蜂的什么举动使作者感到惊奇?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
(3)作者在文中说“但是今日回观,并没有必死之理”,联系全文,请分类说说作者认为没有必死之理的原因是什么?
(4)请解释“幸福的可能是今生随时可以创造的,而来生,谁能知道呢?”这句话的内涵?你从中得到了那些启示?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物理学定律“错”了吗?
20世纪20年代发现了宇称守恒定律,人们运用这个定律解决了不少难题,科学家们为之欢欣鼓舞。1947年,有人在宇宙射线的云雾照片留下的径迹中看到一个新的奇异粒子,该粒子发生衰变时宇称不同;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种和宇称守恒定律不符的奇怪现象,让科学家们伤透了脑筋。
起初,李政道、杨振宁也都力图在不改变守恒定律前提下,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并先后提出不少假说,从实验上加以检验,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本来就是不守恒的”这个念头在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头脑中萦绕,这意味着拒绝承认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这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一天深夜,李政道家的电话又响了,是杨振宁的声音:“我借来了西格本所编的有关核谱学的书,厚厚的一大本,明天你到我这来,咱们逐个推算,我感觉到原来的宇称守恒实验好像没有一个是属于弱相互作用的。”
“行!我明天一早就过去。”李政道兴奋地回答。
第二天,李政道一跨进杨振宁的办公室,就看到杨振宁桌上的一大堆书和一大摞稿纸,再看看杨振宁那熬红的双眼,笑着说:“杨兄,要注意身体啊。”
“彼此!彼此!来,坐下来!”杨振宁捧出一大堆书,“我已经算了几个,确实都以极大的精确度证实了宇称守恒定律,可是这些实验没有一个是属于弱相互作用的。虽然在以往分析实验数据时都假定了宇称守恒,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李政道颇有同感地说:“对,因为不管我们假定宇称是否守恒,都同样说明以往的实验事实。”整整一个夏天,两人都在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所有的实验结果,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1956年10月,李政道和杨振宁发表了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的论文。这篇后来被誉为“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的论文指出:虽然在所有强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证据是强有力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的证据一个也找不到。因此,可以认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也许根本就不成立。不过,他们又谨慎地补充:因为目前我们关于奇异粒子的知识仍很缺乏,所以上述论证是不能认真对待的,倒不如把它看做是考查宇称守恒问题的一个推动力。
论文发表后,几乎没人相信他们不同寻常的大胆声明。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泡利在给一位朋友写信时说:“我已准备好了一大笔赌注,我敢打赌实验将获得对称的结果。”实验学家诺尔曼·拉姆齐对费曼教授说:“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宇称在衰变中是否不同。你是否愿意以一百元和一元跟我打赌?”费曼教授说:“不,但打五十元的赌我倒是情愿。”
仅靠一篇论文不具有说服力,重要的是要有令人信服的实验。他们不约而同想起美籍华人、著名的女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素以严谨著称的吴健雄教授,对实验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亲自把关,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常常泡在那里,一起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案。在100天的实验日子里,吴健雄一步也没有离开实验室。1956年12月,吴健雄走到每个人身旁,叮嘱大家检查好各种仪器,她自己紧张地注视着计数器。计数器快速显示,与原来的设想吻合,她沉着地下令:改变磁场方向。计数器的荧光液晶数字显示着,在跳跃着,全组人员的心紧张得不可名状……
显示器上的数字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实验成功了!吴健雄两眼盯着显示屏,咬咬牙,向大家说了句:“再来一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准确无误。紧随吴健雄实验之后,全世界有近百个不同实验得到同一结论。至此,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已成定论。李、杨的理论告诉人们:科学总是要前进的,每一次的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理论,以支持一种与之不相容,然而却是更有生命力的理论。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应该提到的是:1928年,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在衰变中观察到了宇称不守恒现象,因对宇称守恒定律深信不疑,以为实验出现误差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大物理学家朗道的研究生曾写了一篇关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文章,被朗道斥为“开玩笑”,这位研究生出于对朗道的崇拜而放弃了这一想法。
(摘编自蒋东明《李政道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宇称守恒定律自发现以来。解决了不少科学难题,成为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一直被物理学界奉为不可逾越的信条。
B.李政道、杨振宁一开始就怀疑宇称守恒定律,经过大量推算和深入研究,发现宇称守恒定律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
C.因为一次实验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人们难以信服,所以吴健雄教授在第一次实验成功后,宣布“再来一次”。
D.距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提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两人就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足以说明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E.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观察到宇称不守恒这一现象,但因为实验误差错失机会,致使这一重大发现推迟了近30年。
(2)尽管李政道、杨振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发表的论文中却“又谨慎地补充”,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文中写李政道、杨振宁论文发表后,几位著名物理学家打赌,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被誉为“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请从“勇气”“发现”“执着”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