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劳③而不怨。”(《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亲之过④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孟子•告子下》)
[注]①几:委婉。②见志不从: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③劳:忧愁。④过:过错。
(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pù)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yǒu)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下列各组中的多义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发
①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②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③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B.当
①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介词,在……的时候
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动词,掌握
③然五人之当刑也动词,判罪
C.于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③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跟
D.以

①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关系,而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用
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把,将
对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④不能容于远近
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⑥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⑦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⑧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⑨良曰:“长于臣”⑩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A.①⑦⑩/②⑤⑧/③⑥/④⑨ B.①③/⑤⑦⑧⑩/④⑥/②⑨
C.①⑦/②⑤⑧⑩/④⑥/③⑨ D.①⑤⑦/②⑥⑧/④⑩/③⑨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段将“高爵显位”之人的“辱人贱行”与“有重于社稷”的五人作对比,将假设的“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现在的“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作对比,将“四方之士”“豪杰之流”的苟且偷生、轻如鸿毛与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作对比,突出了五人的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B.“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正是张溥写《五人墓碑记》的目的。
C.“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是文段的主题,这个主题,本身就包含着许多对比的因素:“死”与“生”,当然是对比;有“大”就有“小”,有“重”就有“轻”,有“匹夫”就有“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以至“高爵显位”,这里都有强烈的对比。
D.《五人墓碑记》并不孤立歌颂五人。作者在对比中,指斥了阉党,暴露批判了“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和“缙绅”“高爵显位”等;在映衬中,赞美了周顺昌,肯定了“郡之贤士大夫”。正是由于有了这一系列的对比和映衬,才充实了歌颂“五人”的思想内容,加强了歌颂“五人”的艺术力量。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译:

(2)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成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之后,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及文帝辅政,籍尝从容于帝日:“籍平生曾游东平,以其风土。”帝大悦,即拜东平相。籍乘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帝引为大将军从事中。
会帝让九赐,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眠。使者
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骨瘠立,殆致灭性,裴楷往吊之。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楷吊唁毕便去。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欲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悦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抉琴造焉,籍大悟,乃见青眼。由是礼德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坏府舍屏障坏:拆除
B.直言穷矣,举声一号穷:贫困
C.口不臧否人物臧否:评论人物的好坏善恶
D.乃赍酒挟琴造焉造:访问

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阮籍不拘礼教的一项是()
①籍由是不与世事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
③籍沉醉忘作④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⑤籍散发箕踞,醉而直视⑥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

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出生于宦门,生性孤傲不羁,任何时候不管什么事都绝不表现在神态上,人们难以理解他,说他是痴呆子。
B.阮籍嗜酒如命,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但醉里却能清醒,即使是写作也不会出差错,甚至写出来的文章让世人叹服。
C.阮籍是一个不拘礼教的人,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被他们所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十分孝顺,当听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时,虽然继续下棋饮酒,却痛苦地大吐鲜血,以致病得差点丢了命。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译文:
(2)使者以告,籍更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间先生墓表
方苞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①也。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先君子惊。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余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几社、复社始兴。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所著《田间诗学》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杜公耳。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翻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力能镌之,必终碣焉。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选自《方苞姚鼐集》)
[注释]①大父行:祖父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孔子庙,观者如堵堵:墙壁
B.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经济:财力
C.治诸经,课耕以自给治:研究
D.力能镌之,必终碣焉碣:立碑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直接表现钱澄之“志节”的一项是
①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②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
③驺从百人,皆相视莫敢动④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⑤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⑥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参加乡试返乡的途中,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为了见到作者兄弟,
钱澄之天刚亮就拄着拐杖前来拜访。
B.钱澄之为人刚直,曾经直言羞辱一位到安徽巡行考察的魏忠贤的余党,这位御史担心钱澄之因此名声显扬,只好把他释放了。
C.方苞父亲闲居在家时,常常说起前辈们的高风亮节。而方苞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先生。方苞觉得他们对自己的教诲可谓不约而同。
D.方苞仰慕钱澄之的美好的志向节操,晚年为钱澄之写了这篇墓表,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钱澄之的敬仰与怀恋之情。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2)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
(3)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常,字子权,滁人。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太祖夙知其名,与语意合,留置幕下。有疑辄问,常悉以实对。诸将克和州,兵不戢。常言于太祖曰:"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太祖乃切责诸将。搜军中所掠妇女,还其家,民大悦。太祖以四方割据,战争无虚日,命常为文,祷于上帝。其辞曰:"今天下纷纭,生民涂炭,不有所属,物类尽矣。倘元祚未终,则群雄当早伏其辜。某亦在群雄中,请自某始。若已厌元德,有天命者宜归之,无使斯民久阽危苦。存亡之机,验于三月。"太祖嘉其能达己意,命典文牍,授元帅府都事。取太平,命为知府,谕之曰:"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官廪有谷数千石,请给民乏种者,秋稔输官,公私皆足。居三年,民亲爱之,召入为侍仪。
洪武元年,擢翰林直学士兼太常卿。帝锐意稽古礼文。群臣集议,间有异同。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寻以病免归。岁余,手诏征诣阙,仍故官。帝宴闲,辄命儒臣列坐,赋诗为乐。常每先成,语多率。帝笑曰:"老范诗质朴,殊似其为人也。"迁起居注。常有足疾,数在告,赐以安车。寻乞归,帝赋诗四章送之。赐宅于太平。子祖,历官云南左参政,有修洁称。(选自《明史·范常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军滁,杖策谒军门杖:拄杖
B.诸将克和州,兵不戢戢:约束,收敛
C.帝锐意稽古礼文稽:考证,稽查
D.寻以病免归寻:寻找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正面表明范常名儒谋略的一组是()
①太祖夙知其名②常言于太祖曰……
③命常为文,祷于上帝④常以简易为治,兴学恤民
⑤常能参合众言,委曲当上意⑥常每先成,语多率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朱元璋早就知道范常的名声,所以当范常来拜见太祖时,太祖就留他在幕下任职;太祖有疑难问题时总是向范常询问,范常全都以实情回答。
B.太祖因为四方割据,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就命令范常写文章向天帝祷告;太祖非常满意他写的文辞,说他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就给范常任命了官职。
C.范常任太平知府时,遵循简单易行的治政准则,大力兴建学校,广泛抚恤百姓,他竟然把官粮发给农民做种子,使公亏私富,但百姓非常爱戴他。
D.太祖闲暇的时候,常常让儒臣们坐下赋诗取乐,范常每次都最先写完,而且言语很是直率,皇帝赞扬他说:"老范的诗很质朴,非常像他的为人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一城而使人肝脑涂地,何以成大事?(4分)
(2)太平,吾股肱郡,其民数困于兵,当令得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举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吕调阳阻之,不得上。居正闻而怒,他日谓慎行曰:“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客对曰:“正以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拊,祧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褙,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为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寝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拊: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迁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七,举于乡举:举荐
B.属人书之,具以实对属:委托
C.偕同官具疏谏疏:给皇帝的奏章
D.亦寝不行寝:废止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居正闻而怒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正以公见厚故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为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章累上,乃许乃令张仪佯去秦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的一组是()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的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的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
(2)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