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状况是基拙,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等等。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
——恩格斯《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
根据材料,选择中国近现代史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论述恩格斯的主要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300字以内。)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
古代中国 |
古代罗马 |
①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
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 |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前451年) |
②公元前3世纪 |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 |
罗马统一意大利 (前270年左右) |
③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前202年~公元184年) |
罗马强盛时期 (前201年~公元192年) |
④公元3世纪 |
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2~280年) 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 |
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 |
⑤公元4世纪 |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东晋南迁(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
⑥公元5~6世纪 |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概括①至⑤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
(2)比较①至⑤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
(3)第⑥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五条国会遇两院各三分之二人数认为必要时,得提出本宪法之修正案,成立全国三分之二阁议会之请求,得召集会议以提出修正案……
表:美国宪法修正案节选
--据《美国宪法修及其正案》(朱曾汶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美国"修宪"的因素;归纳上表中美国宪法修正案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选取相关条款分别给予说明。
材料二
高三学生小颂收到外国朋友罗伯特的邮件,他想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希望小颂予以介绍。以下是小颂对相关内容的整理(部分):
①1945年4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即将胜利,中共七大通过《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建议成立包括各党派、民主团体和无党派在内的联合性质的民主政府,将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战后中国的设想。
②1948年5月,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发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新政协筹备会两次全体会议的召开,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④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参照①、②,帮助小颂同学完成对③、④的整理和陈述。
(3)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政治文明建设历程中的共同经验,并举其他相关史实证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或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龚不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少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徼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徼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探索历史的奥秘】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