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
|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
《盛世危言》指出:“……置之,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在此盛赞的是()
| A.修筑铁路 | B.创办报刊 | C.放映电影 | D.开通电话 |
1920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登启事觅偶:“女方是鄂籍(湖北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尊重;夫死可嫁,亦可离婚。”但直到1933年,经友人介绍,章太炎才结识了符合条件的汤国梨女士,结为伉俪。这反映了当时( )
| A.民主平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 B.男女平等仍是一种前卫思想 |
| C.近代媒体转向关注社会民生 | D.新的社会风俗不合国情 |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
|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 D.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
观察下图,根据所列年代与数据推测图表中曲线表示的是
| A.英国输华鸦片总量 | B.英国全国煤炭产量 |
| C.英国掠夺白银总量 | D.英国输华棉纱总量 |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正确的是( )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率
| 国家 |
百分比 |
国家 |
百分比 |
| 英国 |
0 |
俄罗斯 |
38 |
| 德国 |
13 |
意大利 |
18 |
| 法国 |
20 |
美国(1913) |
30 |
A.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的政策
C.低关税国成为高关税国的经济附庸 D.当时英国仍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