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高祖曰:朕昨入城,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者,若为如此,尚书何为不察?澄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高祖曰:深可怪也!任城意欲令全著乎?
——《魏书·任城王元澄传》
材料三 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改变“不均”推行的经济措施及其政治目的。
(2)材料二中孝文帝为何批评元澄?这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的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耧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
魏晋南北朝 |
翻车 |
|
《齐民要术》 |
||
隋唐 |
筒车、曲辕犁 |
|
宋元 |
踏犁 |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
《农桑辑要》 |
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
|
《十二气历》 |
||
明清 |
《农政全书》 |
材料二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三 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
——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8分)
(3)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2)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欧洲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
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材料三 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的一些新变化。由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新教从天主教中脱颖而出成为与天主教相对峙的一种新教;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由于有了内心的信仰,人们就不需要一天到晚被束缚于那些繁缛的圣事之中,不需要那一套繁缛的教阶制度和教会仪式,每个人凭着内心的信仰就可以得救。
请回答:
(1)史学界有句俗话:“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请结合材料一中图片提供的信息,加以说明。
(2)材料二是欧洲宗教改革中两位著名人物的言论,概述二者的核心主张并指出其共同点。
(3)结合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文主义者皮柯(1463~1494)在《论人的尊严》中宣称上帝赋予了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材料二 人文主义者阿尔伯(1404~1472)说:“大多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材料三 但丁说:“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族而落在个人身上。”
材料四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作品
请回答:
(1)根据前三则材料,说明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2)材料四中的几幅作品与文艺复兴前的绘画相比,有何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的几幅名作诞生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精神,也不能没有艺术精神,更不能没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提倡一种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崇尚知识和理性的非神学的世俗文化。其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说人文精神起源于古代希腊,你的依据是什么?
(2)14-18世纪的西欧,兴起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们是怎样一步步推动着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
(3)在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中,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具体构想,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请举两个事例加以说明(必需有一个是中国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