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由此可见( )
A.董仲舒的人性论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 |
B.董仲舒的人性论为其“天人感应”说奠基 |
C.西汉武帝时期社会上出现道德信仰的危机 |
D.这种人性论的新思想违背了正统儒家思想 |
《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批评的是
A.人民主权的虚假 | B.直接民主的泛滥 |
C.轮番而治的弊端 | D.行政官员的腐败 |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
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 |
D.不同文明在相互收融中趋于同一 |
观察下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德国的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
B.美元中心地位的体系崩溃使美国经济发展落后 |
C.中国和印度通过社会改革实现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增长 |
D.俄联邦在从共产主义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落后于大部分转型经济体 |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竞争。”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于
A.17世纪晚期 | B.18世纪中期 | C.19世纪中期 | D.20世纪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