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近代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却兵戎相见,面对未来,回顾历史,亚洲该缔造一个怎样的亚洲是值得世人思考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海路的开辟则在公元前111年徐闻县设置之后,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庭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带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因缺乏风帆和指南针,故沿北部湾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这就是史书所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的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也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称“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
汉代“海上丝绸之道”的开通,犹如一条文化纽带,把居住异域的各民族连在一起,推向世界文明的大舞台。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2015年3月28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东盟共同体建成之年。这是值得人们纪念的重要年份,也是激发人们铭记历史、鉴往知来的重要时刻。
——新浪新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6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二,从汲取战争教训,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出发,概括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并简要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2008年是周恩来总理110周年诞辰。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兼外交部长,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影响。下面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周恩来。
图1 1951年6月18日。标题是:共产主义分子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
图2 1954年3月10日。标题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 一边参与战争,一边谈论和平。
图3 1971年11月8 日。左上角写着:中国人来了。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据图1,“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的敌人”这句话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含义是什么?
(2)据图2和所学知识,“战争”和“和平”分别是指什么?你如何看待《时代周刊》所说的“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3)据图3和所学知识,“中国人来了”的具体标志是什么事情?美国对“中国人来了”持何态度?为什么?
(4)1976年周恩来与毛泽东两位伟人相继去世后,关于他们的话题越来越多。美国《时代》周刊载文说:假如中国今天好像正在走第二步,或者也许甚至第三步,那么功劳首先应该归于周恩来。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时代周刊给予周恩来总理极高评价的原因有哪些?
据提示完成“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探究任务:
(1)二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美苏两国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而走向对抗,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对抗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图示。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2)美苏两国能够成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一极”,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3)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国际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4)1991年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后国际关系格局又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5)结合以上探究过程,归纳影响战后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总的趋势是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材料一
材料二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个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导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根源是什么?(5分)
(2)西方国家针对第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进行“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的?(4分)
(3)上述材料中“国际形势的变化”的表现是什么?指出变化的原因及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 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还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2)“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当前我国对台与对港澳的具体政策有何明显不同?目前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有哪些?
(4)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7月,曾协助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时任国民参议会参政员的黄炎培应毛泽东之邀访问了延安。在谈话中,黄炎培提出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黄炎培周期律”。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泽东年谱》中卷
材料二 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三 2001年1月,江泽民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是否存在黄炎培所说的“周期律”。如果有,其根源是什么?
(2)建国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是怎样贯彻社会主义民主的?
(3)材料二所说的“文化大革命”的悲剧是如何发生的?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4)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是怎样吸取教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
(5)你是如何理解“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