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中有关中国工农业发展的数据能反映
年份 |
1952年 |
1956年 |
1957年 |
工业总产值(亿元) |
343.3 |
703.6 |
783.9 |
农业总产值(亿元) |
483.9 |
583.9 |
604.0 |
工农业总产值(亿元) |
827.2 |
1287.5 |
1387.9 |
|
A.国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B.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协调
C.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D.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而1934年他第二次到这里时,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这么说的主要着眼点是
A.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 |
B.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 |
C.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
D.苏联与西方国家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 |
下表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是
时期 |
劳动力生产率增长(%) |
翻番所需的时间(年) |
1953-1973 |
2.6 |
27.0 |
1973-1995 |
1.4 |
49.9 |
1995-2000 |
2.5 |
28.1 |
2000-2005 |
3.1 |
22.7 |
A. 企业重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行
B. 推行福利国家政策,传统产业复兴
C. 新兴产业出现,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
D. 企业制度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香港凤凰卫视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最穷的和最富有的,在交税前,可以相差17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个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 B.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好处 |
C.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 | D.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结果 |
“1933年,在西部和西南部共毁掉1000万英亩的棉田,屠宰了二十万头大猪和六百多万头小猪。”对罗斯福新政中这一做法理解错误的是
A.通过人为的限产和毁坏来实现农产品供需的平衡 |
B.能有效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 |
C.对生产力和社会财富造成极大的浪费 |
D.有利于农产品价格回升 |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时,凯恩斯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多制造一些商品”。从经济学来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是
A.看到了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
B.表明生产与消费之间不存在矛盾 |
C.表明扩大消费是对付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 |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