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国史纲要》评价某一事件发动者时说:“他们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发言人,也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代理人。他们的任务就是按照外国资产阶级的旨意,把中国的政治经济纳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轨道。这一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 B.《辛丑条约》签订 |
| C.清末“新政”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
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
|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认为人类社会是循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规律发展的,最终达到“政府皆由民造”,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陈独秀说:孔子之道,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康有为标榜孔子和陈独秀批判孔子所运用的共同思想武器是
| A.民主共和说 | B.社会进化论 | C.君主立宪论 | D.经世致用说 |
“外夷奇技,其始皆出中华,久之中华失其传,而外夷袭之”,有诗云:“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说的解释目的在于
| A.反对学习西方 | B.为变法作解释 | C.宣传中体西用 | D.维护中华文化 |
日本学者岩谷宕阴感叹道:“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作。未为其君所用,反落他邦,吾不独为默深(魏源的字)悲矣,亦为清帝悲矣”。“未为其君所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清帝的识人不明,用人不智 | B.著作本身看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
| C.缺乏相应的社会环境 | D.当时的中国民智未开 |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 A.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 |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
| C.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 | D.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