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二十一世纪是海洋开发与利用的世纪,请围绕“海洋”这个话题回答以下问题:
(1)下图是我们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
①上述一系列转化过程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写化学方程式)
②对于如何在海水制镁过程中沉淀镁离子,甲、乙、丙三位同学各自提出自己的设想,
甲:直接往海水中加入石灰乳;
乙:高温加热蒸发海水后,加入石灰乳;
丙:向晒盐后的卤水(既母液)中,加入石灰乳。
通过分析比较,你认为 的设想最为经济合理(选填“甲”、“乙”或“丙”)。
(2)关于海水“制碱”中得到的“碱”的成分,甲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为确定这个“碱”是氢氧化钠还是碳酸钠,甲、乙同学各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①甲同学向“碱”溶液中加入酚酞,观察到酚酞变红,于是认为“碱”是氢氧化钠。
②乙同学向“碱”溶液中加入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于是认为“碱”是碳酸钠。
你同意 (填“甲”或“乙”)同学的观点,请指出另一个同学实验的不合理之处 。
(3)从海水晒盐留下的“苦卤”中加工得到不纯的硫酸镁晶体,其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根据下图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等质量的水中达到饱和时溶解的硫酸镁质量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氯化钠的质量。
②T2℃时,向50g水中加入50g硫酸镁,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③要除去少量的氯化钠,得到较纯净的硫酸镁,可采用的方法是 (填“A”、“B”或“C”)。
A.过滤
B.蒸干水分
C.将T2℃硫酸镁的饱和溶液升温,析出晶体后过滤
以下两组实验可用于验证CO2的某些性质。
(1)I组实验中观察到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填序号)
A.紫色→红色→无色 B.紫色→红色→紫色 C.红色→紫色→紫色
改实验说明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II组实验中观察到②③不变红,④比①先变红,由此能得到CO2的性质有: (填序号)
A.CO2不能供给呼吸 B.CO2不能与石蕊反应
C.CO2密度比空气大 D.CO2能与H2O反应
从微观角度看,可得到的结论是 ;
(3)II装置简单改进后还可同时证明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请将你的改进方法补充在图中。
小明在实验手册上看见了如图所示的装置图,实验现象一栏写着:“黑色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推测实验中一定会发生的反应有 、 (填化学方程式)。方框中需补充一个装置,是因为A中还可能发生 (任填一个化学方程式);
(2)对该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填序号);
①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②A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理论上等于B中增加的质量(假设只生成一种气体)
③实验结束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冷却后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取出
④在方框导管口处放置一盏燃着的酒精灯,既可进一步确证生成气体的成分,又可防止尾气污染空气
(3)装置补充完整后,若实验中还能观察到导管口处有气体燃烧,火焰呈蓝色,则A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若宇航员被困火星,物质补给至少需四年才能送达,如何坚持下去?北美票房冠军《火星救援》告诉你被困的马克如何解决影响生命的四大问题!
(1)能源:火星上没有石油,没有风,可以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提供动力,它能够将“钚-238”原子放射产生的热量转变为电能。“钚-238”中“238”指此种钚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知其原子序数为94,则每个钚-238原子内微粒总数为 ;
(2)水资源:火星上水资源匮乏,需通过循环净化尿液、汗水等方式获取饮用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也越来越少,人们生活用水主要来自水厂,自来水厂净水流程为 (填序号);
①蒸馏 ②过滤 ③吸附沉淀 ④碳池吸附 ⑤消毒
(3)食物:除了阳光、养料,土豆种植还需要大量水!马克将液体联氨(N2H4)在金属铱(Ir)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氮气,再利用氢气燃烧生成水。请写出马克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距离:对接营救马克时,化学专家利用糖制作了“糖衣炮弹”,爆炸形成反冲力,缩减对接距离。化学方程式为:X+6O26CO2+6H2O,由此推测糖(X)的化学式为 。
右图表示发生某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示回答:
(1)反应前容器中有 种单质分子;
(2)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 ;
(3)由“”构成的物质 (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4)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粒子有 (填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碳单质多种多样,但化学性质相似,常温下具有 性;寒冬,人们常常烧炭取暖,这是利用了碳单质的 性;专家提醒,这种传统的取暖方式潜藏着巨大的危险,需要打开门窗,保持通风,因为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具有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