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24分)
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雾霾天气甚至波及周边国家。出现雾霾天气的直接原因是这一时段冷空气较弱和持续干旱,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严重,我国高耗能的工业企业不少、机动车尾气排放近年剧增,内地汽油质量标准偏低,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危害。
(1)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如何应对雾霾天气?
(2)绿色消费、绿色发展逐步深入人心。填写下列表格。
例如:电脑销售商往往把鼠标、键盘都摆在 电脑窗口处,带动了鼠标、键盘的销售。 |
电脑销售商做法的经济道理:鼠标、键盘与电脑是互补商品。电脑的需求增加,可能带 动鼠标、键盘的需求增加。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倡导节约资源的经济理由:① |
政府依法对高污染企业征收重税。 |
经济理由:② |
许多企业增加了排污治理资金投入。 |
经济理由:③ |
材料一:中国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建设高层论坛透露: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牵涉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GDP的8%。政府提高应变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已是燃眉之急。
(1)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怎样做。(4分)
材料二:某市政府针对在城市建设中骗取城建拆迁费的现象,采取了严厉措施:一是坚决禁止违法建房;二是对已经发现的、市民反映强烈的违法建房坚决予以拆除;三是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四是指示法院对违法建房突出者绳之以法;五是加大宣传法制力度,增强市民法制意识。针对市政府的这一措施,市党委要求市人大、市政协加强对政府行政行为的监督。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评价市政府的行为。(8分)
材料一:数字折射浙江60年发展
注:2008年,浙江GDP和人均GDP分别位列全国第4。其中,人均GDP居各省区第1位。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73.5%。
上述数字折射了浙江60年发展的哪些情况?
材料二: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几大瓶颈:创新中的瓶颈----大多数缺乏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科研研发力量较为薄弱,行业内产品结构趋同,导致恶性竞争越来越严重,行业发展空间也趋于狭窄。管理瓶颈----受规模、资源限制,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能力实现管理职能的专门化,管理工作往往由企业所有者兼任,很多情况下企业就是“家天下”,形成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为浙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出生存困境,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材料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袭来时,企业裁员、减员风暴曾令全国民工一片慌乱、迷茫,全国数以千万的农民工在毫无保障的情况下被迫返乡。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慢慢回暖,又发生了颇具戏剧性的变化,沿海地区再度出现“民工荒”,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7月供求报告显示,企业需求总人数60.3万人,求职总人数35.4万人,用工缺口达25万人。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但沿海地区在经济回暖时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这无疑需要企业进行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只有民工“心不慌”了,才会有效杜绝“民工荒”现象。
(3)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怎样让民工“心不慌”,有效杜绝“民工荒”现象?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请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论述从“国富”到“民富”转变的现实意义。
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题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读图并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图1:2006年—2009年我国GDP和供水总量数据表
数据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GDP |
211924 |
257306 |
300670 |
335353 |
总供水量(亿立方米) |
5795 |
5819 |
5910 |
5933 |
图2全国及各省份2008年人均水资源量分布图
注:以人均水资源量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是否紧张的指标,是瑞典的一位水文专家玛琳.弗肯马克(M.Falkenmark)在1992年提出的。她的指标是:人均水资源量>10000m3,用水完全不紧张;人均10000~1670m3,旱季可能出现一些水供需问题;人均1670~1000m3,可能用水紧张;人均1000~500m3,可能缺水;人均<500m3,用水极度紧张。
(1)图1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图2所示,上海的用水量的指标属于什么等级?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说明我国全社会如何解决用水紧张的问题?
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则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在最新的一项调查中显示,现在83%的人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在工作生活中手写机会已很少,“提笔忘字”已趋向低龄化。
针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必大惊小怪,顺其自然;而大多数人认为: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请运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评价大多数人的观点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