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物体(ρ甲>ρ乙>ρ盐水>ρ水),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杯盐水,细绳.小明利用上述器材完成实验,记录数据如下表:
| 实验 次数 |
物体 |
物体 重力 /N |
液体 密度 g/cm3 |
物体浸在 液体中的 体积/cm3 |
物体浸在液 体中时测力 计的示数/N |
物体浸在液 体中所受的 浮力/N |
| 1 |
甲 |
4 |
1.0 |
40 |
3.6 |
0.4 |
| 2 |
甲 |
4 |
1.0 |
60 |
3.4 |
0.6 |
| 3 |
甲 |
4 |
1.0 |
100 |
3.0 |
1.0 |
| 4 |
甲 |
4 |
1.2 |
100 |
① |
② |
| 5 |
乙 |
2 |
1.2 |
100 |
0.8 |
1.2 |

(1)在第4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这个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 N,表格中①的数据为 N,②的数据为 N.
(2)分析比较第1、2、3次实验,能够得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 有关;分析比较第3、4次实验,能够得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 有关.
(3)探究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的关系时,应分析比较 两次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4)浮力的大小除了跟以上因素有关外,请你猜想还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
一组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看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1)此时用另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 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图甲)。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接下来他们连接像与物对应点,分别测量出两点到镜面距离,这样做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在平面镜的上方垂直放置一块光屏,光屏由可以绕ON折转的E、F两块板组成。让一束光贴着光屏左侧的E板沿AO方向射到O点,在右侧F板上能看到反射光线OB。
⑴、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入射角减小,这时反射角也减小,使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这说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角入射角.
⑵、如果让光线逆着OB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A方向射出,这表明:。
⑶、若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⑷、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写出两条)
①;②。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固体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图乙是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的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固体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20min时,该物质是状态。
(3)在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该物质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该物质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如图,是一次测量玩具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停表和。
(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图中表针的位置,读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并填入表中(停表每格为0.2s),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 路程 |
运动时间 |
平均速度 |
| s1="30" cm |
t1 ="0.6" s |
0.5m/s |
| s2="15" cm |
t2 = |
(3)分析实验数据,你认为在从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小车做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或“变速”)。
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她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