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灸人口的《惠州一绝》。有了荔枝可以大块朵颐,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酷热难耐,也不理会贬谪的颠沛落泊,心甘情愿呆在广东不走了。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甲 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让百姓怨声载道。
我国幅员广阔,川、粤、闽、桂等省都盛产荔枝。各省 乙 ,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有荔枝品种。如今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令人垂涎欲滴。除了给人以味觉享受,成熟的荔枝点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格外诱人。绿叶云舒,朱食星映,说的是初熟之际,稀疏点缀的微妙;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丽天,说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胜景。“香连翠叶真堪画,口口口口口口口”,荔枝 丙 以其味美, 丁 以其可爱的外貌赢得人们的青睐。
【注】疮痏:疮疡,伤痕,引中为祸害。文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烟瘴(zhàng)贬谪大块朵颐 | B.剔透(tì)幅员怨声载道(zài) |
C.龟裂(jūn)胜景脍灸人口 | D.落泊(bò)垂涎果实累累(1éi) |
在文中方格处填人下列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A.玉雪肌肤罩绛纱 | B.露浓冰厚更芳馨 |
C.红透青笼实可怜 | D.可怜生处是天涯 |
在文中甲乙丙丁处依次填人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祈求因利乘便不是而是 | B.祈求因地制宜不仅更 |
C.乞求因势利导不是而是 | D.乞求因时制宜不仅更 |
选出划线的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之二虫又何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B.奚惆怅而独悲奚以知其然也 |
C.怒而飞抢榆枋而止 |
D.慈父见背遂见用于小邑 |
下列各项中,划横线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适莽苍者(平原)绝云气(阻隔)抟扶摇羊角而止(旋风) |
B.善万物之得时(羡慕)云无心以出岫(山峰)复驾言兮焉求(助词) |
C.曷不委心任去留(随心) 行比一乡(合)而后乃今培风(陪) |
D.形影相吊(安慰)逮奉圣朝(逢到)门衰祚薄(福分) |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梦的文化维度是文明进步,文化繁荣。。,;,;也需要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形态,满足民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①它的提升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交融碰撞
②传承优秀璀璨的中国文化
③文明程度是国家的软实力
④还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⑤吸纳一切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A.③①⑤④② | B.①⑤②④③ | C.①④⑤②③ | D.①⑤③④② |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贾珍便忙向袖中取了宁国符对牌出来,命宝玉送与凤姐,又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取去,也不必问我。……”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她先摆出存在问题,分析弊端造成的原因,总结五条: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职,临时推诿;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不服管束。然后不辞辛苦,以身作则,严格制度,奖勤罚懒,不讲情面,威重令行,立见成效。 |
B.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
C.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文章。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的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 |
D.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史湘云接着笑道:“……” |
宝钗过生日请戏班唱戏,十分热闹。其中一个小戏子长相似黛玉,众人明白,却只有心直口快的湘云说了出来。这不禁使黛玉自尊心大受伤害。宝玉对湘云使了一个眼色,更令黛玉和湘云气愤。
E.那林黛玉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二更多天方才睡了。一宿无话。
黛玉晚上亲来怡红院看望宝玉,由于袭人正闹脾气,且又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烦躁得很,没有开门。她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更生误会,不由触动了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自己更觉无趣,直到半夜才睡下。
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乐夫天命复奚疑! | B.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C.奚以知其然也? | D.去以六月息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