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寄欧阳舍人①书(节选)
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对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铭勒:刻
C.有名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私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行传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能守其土,不赂秦
B.削月割,以趋于亡
C.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齐人勿于秦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智力孤危 B.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列对文段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手法,围绕着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
B.第二段用比喻论证的手法,用“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形象地写出了假如六国能并力抗秦的结果,总结了历史教训,为后文评论现实做了铺垫。
C.第三段点明题旨,将六国的形势和北宋的形势做比较,借古讽今,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D.文中“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词的运用,让文章在具有雄辩力量的同事也富有充沛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对北宋王朝的深深忧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冉氏烹狗记清·崔述
县人冉氏,有狗而猛。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如是者数矣。冉氏以是颇患苦狗;然以其猛也,未忍杀,姑置之。
刘位东①谓余曰:“余尝夜归,去家门里许,群狗狺狺(yín狗叫声)吠,冉氏狗亦迎而吠焉。余以柳枝横扫之,群狗皆远立,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余且斗且行,过冉氏门而东,且数十武②,狗乃止。当是时,身惫甚,幸狗渐远。憩道旁,良久始去,狗犹望而吠也。既归,念此良狗也。藉令有仇盗夜往劫之,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闻冉氏颇患苦此狗,旦若遇之于市,必嘱之使勿杀。此狗累千金不可得也。居数日,冉氏之邻至,问其狗,曰:‘烹之矣。’惊而诘其故,曰:‘日者冉氏有盗,主人觉之,呼二子起,操械共逐之,盗惊而遁。主人疑狗之不吠也,呼之不应。遍索之,无有也。将寝,闻卧床下,若有微息者,烛之则狗也,卷屈蹲伏,不敢少转侧,垂头闭目,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主人曰:‘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以是故,遂烹之也。”
嗟乎!天下之勇于搏人而怯于见贼者,岂独此狗也哉?今夫市井无赖之徒,平居使气,暴横闾里间;或窜名③县胥,或寄身营卒,侮文弱,凌良懦,行于市,人皆遥避之。怒则呼其群,持械圜之,一方莫敢谁何,若壮士然。一旦有小劫盗,使之持兵仗入府廨防守,不下百数十人。忽厩马夜惊,以为贼至,手颤颤,拔刀不能出鞘,犹震震相击有声。发火器,再四皆不。闻将出戍地,去贼尚数百里,距家仅一二,辄号泣别父母妻子,恐不复相见,其震惧如此。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虽然,畜猫者,欲其捕鼠也;畜狗者,欲其防盗也。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石勒欲杀石虎④,其母曰:“快牛为犊多能破车,汝小忍之。”其后石氏之宗,卒灭于虎。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尚不可;况徒破车而牛实不快乎?然而妇人之仁,今古同然。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本文有删节)
注:①刘位东:人名,崔述的朋友。②武:步。③窜名:冒领空名。④石勒:人名,后赵人。石虎: 人名,石勒侄。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距家仅一二舍:三十里
B.再四皆不然:通“燃”,点燃
C.持械圜之斫:砍杀
D.可留乎庸:无用

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遇行人,辄搏噬之,往往为所伤
②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③狗拒门而噬,虽数人能入咫尺地哉
④独冉氏狗竟前欲相搏,几伤者数矣
⑤伤则主人躬诣谢罪,出财救疗之
⑥县人冉氏,有狗而猛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借“冉氏烹狗”一事抨击了那些市井无赖之徒。
B.刘位东因冉氏狗虽凶猛但可“防盗”而欲劝其勿杀。
C.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虽然表示理解但并不赞赏。
D.石勒听从母亲的劝告未杀石虎,结果石氏反受其害。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恶知其搏行人则勇,而见盗则怯乎哉!
译文:
(2)苟其职之不举,斯固无所用矣,况益之以噬人,庸可留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寇隽字祖俊,上谷昌平人也。祖赞,魏南雍州刺史。父臻,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隽性宽雅,幼有识量,好学强记。兄祖训、祖礼及隽,并有志行。闺门雍睦,白首同居。父亡虽久,而犹于平生所处堂宇,备设帷帐几杖,以时节列拜,垂涕陈荐,若宗庙焉。吉凶之事,必先启告,远行往返,亦如之。性又廉恕,不以财利为心。家人曾卖物与人,而剩得绢五匹。隽于后知之,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遂访主还之。其雅志如此。
以选为魏孝文帝挽郎,除奉朝请。大乘贼起,燕齐扰乱,隽参护军事东讨,以功授员外散骑侍郎,迁尚书左民郎中。以母不拜。正光三年,拜轻车将军,迁扬烈将军、司空府功曹参军,转主簿。时灵太后临朝,减食禄官十分之一,造永宁佛寺,令隽典之。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寺成,又极壮丽。灵太后嘉之,除左军将军。
永安初,华州民史底与司徒杨椿讼田。长史以下,以椿势贵,皆言椿直,欲以田给椿。隽曰:“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遂以地还史底。孝庄帝后知之,嘉隽守正不,即拜司马,赐帛百匹。其椿者,咸谴责焉。
二年,出为左将军、梁州刺史。民俗荒犷,多为盗贼。隽乃令郡县立庠序,劝其耕桑,敦以礼让,数年之中,风俗顿革。梁遣其将曹琰之镇魏兴,继日版筑。琰之屡扰疆场,边人患之。隽遣长史杜休道率兵攻克其城,并擒琰之。琰之即梁大将军景宗之季弟也。于是梁人惮焉。属魏室多故,州又僻远,梁人知无外援,遂遣大兵魏兴,志图攻取。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梁人知其得众心也,弗之敢逼。隽在州清苦,不治产业。秩满,其子等并徒步而还。吏人送隽,留连于道,久之乃得出界。
(节选自《周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九)
【注】①盗泉:在山东泗水县。县内有87处泉水,只有盗泉不流,其余皆汇入泗河。《尸子》 :“(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②选:量才授官。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母不拜忧:这里指丧事
B.其椿者,咸谴责焉附:依附
C.嘉隽守正不挠:邪曲
D.遂遣大兵魏兴顿:驻扎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备设帷帐几杖,时节列拜斧斤时入山林
B.远行往返,亦之沛公起
C.灵太后嘉之,左军将军而燕国见陵之耻
D.隽令郡县立庠序今其智反不能及

下列各项和“弗之敢逼”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寇隽守正的一组是()
①闺门雍睦,白首同居②遂访主还之③资费巨万,主吏不能欺隐
④见使雷同,未敢闻命⑤其附椿者,咸谴责焉⑥隽抚励将士,人思效命

A.①④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隽性情宽厚文雅,从小有见识和度量,喜欢学习,记忆力好。祖父寇赞,曾做魏南雍州刺史。父亲寇臻,担任过安远将军、郢州刺史。
B.虽然寇隽的父亲去世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寇隽仍在自己平时所居住的房屋内,齐备地陈设帷帐、倚几和手杖,按时节依次祭拜,流着泪陈献祭品,如同祭祀宗庙。
C.灵太后摄政时,曾费巨资,通过削减官吏俸禄来建造永宁佛寺,寇隽管理此事,主管官吏不敢欺瞒,寺庙建成后,受到太后嘉奖。
D.寇隽出京城担任左将军、梁州刺史时,梁朝的将领曹琰之经常侵扰边疆,寇隽派人活捉了曹琰之,从此梁朝人惧怕。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曰:“恶木之阴,不可暂息;盗泉之水,无容误饮。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2)史底穷民,杨公横夺其地。若欲损不足以给有余,见使雷同,未敢闻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昌裔传
吴昌裔,字季永,中江人。蚤孤,与兄泳痛自植立,不肯逐时好,得程颐、张载、朱熹诸书,辄研绎不倦。嘉定七年举进士,闻汉阳守黄干得熹之学,往从之。
调闽中尉。利路转运使曹彦约闻其贤,司籴场。时岁饥,议上流,昌裔请发本仓所储数万而徐籴以偿,从之。调眉州教授。眉士故尚苏轼学,昌裔取诸经为之讲说,祠周敦颐及颢、颐、载、熹,揭《白鹿洞学规》,仿潭州释奠仪,簿正祭器,士习变。制置使崔与之荐之,改知华阳县。修学宫,来四方士,斥羡钱二十万缗,买良田备旱。寻权汉州,故事比摄官,奉馈皆如真,昌裔命削其半。核兵籍,兴社仓,郡政毕举。兴元帅赵彦呐议东纳武仙,西结秦、巩,人莫敢言,昌裔独奋笔力辨其非。未几,武仙败,二州之民果叛。
端平元年,入为军器监簿,改将作监簿。改太常少卿。凡君臣之纲,兄弟之伦,举世以为大戒而不敢言者,皆痛陈之。至于边臣玩令,陟罚无章,尤拳拳焉。拜监察御史,弹劾无所避。
台臣故事,季诣狱点检。时有争常州田万四千亩,平江亦数百亩,株逮百余人,视其牍,乃赵善湘之子汝櫄、汝榟也,州县不敢,昌裔连疏劾罢之。
出为大理少卿,屡疏引去,不许。会杜范再入台,击参政李鸣复,谓昌裔与范善,必相为谋者,数谗之,以权工部侍郎出参赞四川宣抚司军事。人曰:“此李纲救太原也。太原不可救,特以纲主战,故出之耳。”昌裔曰:“君命也,不可不亟行。”慷慨褛襆被出关,忽得疾,中道病甚,帝闻之,授秘阁修撰,改嘉兴府。昌裔曰:“吾以疾不能归救父母,上负圣恩,下负此心,若舍远就近,舍危就安,人其谓我何?”辞至四五,而言者以避事论矣。
昌裔刚正庄重,遇事敢言,典章多所闲习。初,昌裔与徐清叟、杜范一日并入台,皆天下正士,四方想闻风采,人至和《三谏诗》以侈之。然才七阅月以迁,故莫不惋惜云。后谥忠肃。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十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上流籴:卖
B.州县不敢决:裁决
C.士习变丕:大
D.司籴场俾:使,让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吴昌裔“刚正庄重”的一组是( )
①得程颐、张载、朱熹诸书,辄研绎不倦
②人莫敢言,昌裔独奋笔力辨其非
③弹劾无所避
④斥羡钱二十万缗,买良田备旱
⑤至于边臣玩令,陟罚无章,尤拳拳焉
⑥慷慨褛襆被出关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昌裔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他和哥哥吴泳下决心自立,不肯追逐当时的学术风气,得到程颐、张载、朱熹的书,就不知疲倦地研究。。
B.按台臣的惯例,台谏官每年到监狱中去视察和处理案件。有一个争诉案, 吴昌裔看案卷材料,知道是赵善湘的儿子赵汝櫄、赵汝榟是主犯,吴昌裔连续上书弹劾罢免赵善湘。
C.不久吴昌裔代理汉州,按惯例相当于知州,领取俸禄按照知州的标准,吴昌裔命令削去一半俸禄。
D.当初,吴昌裔和徐清叟、杜范同一天担任台谏官,他们都是天下正直的人,人们都想听见他们为官的风采,有的人甚至和《三谏诗》来宣传他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至于边臣玩令,陟罚无章,尤拳拳焉。
(2)若舍远就近,舍危就安,人其谓我何?
(3)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个欤? (4分)
(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文言文阅读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万物殷富,政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 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反覆手耳反覆:翻转。
B.地万里方:方圆。
C.人众车舆:众多。
D.政一家由:如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陆生说佗曰不如善遇之
B.将相欲移兵诛王今人有大功击之
C.尉佗蹶然起坐今其智反不能及
D.佗因稍以法诛秦置长史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尉佗原本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C.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4)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