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表明当时
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
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 |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 |
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
清朝文人管同(1780—1831)在其著作《禁用洋货议》写到:“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其言论说明了
A.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 |
B.洋货输入使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
C.清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
D.清朝文人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 |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 |
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 |
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 |
D.可能说明唐代的市有突破性发展 |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
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 |
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 B.“另起炉灶” |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D.“求同存异” |
1946 年 2 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 | B.主张对苏实行“遏制战略” |
C.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 | D.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