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1928年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
年份 |
1913 |
1922 |
1928 |
谷物播种面积(百万公顷) |
102 |
72 |
101 |
谷物收获量 |
86 |
56 |
73 |
马(百万头) |
36 |
24 |
34 |
牛(百万头) |
61 |
46 |
66 |
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 1928年谷物收获量低于1913年收获量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 集体农庄的建立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明初下令迁十四万户富豪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 B.维护了明朝封建统治 |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D.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
形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观念的社会背景是
A.小农经济盛行 | B.“闭关锁国”政策推行 |
C.商品流通不畅 | D.传统手工产量不高 |
有史学家估计:二战后联邦德国从1949年起,人均获得140马克的补助,而民主德国却人均负债2500马克。下列因素可促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是
A.参加“北约”和“华约”的时间不同 | B.联邦德国率先加入欧洲煤钢联营 |
C.两国处于“冷战”格局的战略地位不同 | D.两国对马歇尔计划的态度不同 |
历史学家萧功秦评述邓小平模式时说:“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极左思潮导致新中国从成立后就陷入绝境从而形成“路径障碍” |
B.邓小平模式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按照预设的蓝图施工而成 |
C.邓小平模式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调整面临的矛盾与问题而形成的 |
D.走出“路径障碍”的标志是抛弃了毛泽东模式原有的政治资源 |
凤凰网评论说,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轮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体现的史观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 | B.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
C.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 | 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