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西域传》记载:(汉宣帝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要求婚姻,得到允许成婚后,夫妻双方要求入汉朝贺。龟兹王“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如汉家仪。”上述材料表明:
| A.中原先进生产方式推动西域经济发展 |
| B.西域各族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 |
| C.中原的和亲政策推动民族融合和交流 |
| D.西域各民族对汉朝奉行朝贡贸易体制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
|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①改革地方行政制度②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③重视发展教育④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A.革除封建礼仪 |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 C.带动文明开化 |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
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有人说“日本近年来奇迹般的成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近毁灭性的失败,都孕育在明治维新中”。对此话最正确的理解是
| A.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富强 | B.明治维新使日本在富强中走向战争 |
| C.日本因明治维新而走向战争 | D.明治维新使日本在战争中走向富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