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以下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是西方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动力 |
| B.“交通的极其便利”指火车、轮船、飞机等先进的交通工具 |
| C.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全球扩展的本性 |
| D.资本主义通过商品倾销,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后
| A.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
| B.中国原有的经济形态遭到破坏 |
| C.耕织分离改变了资源流向和配置 |
| D.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的经济侵略加快 |
马克思指出:“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合成一个强大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材料中“强大的革命”
| A.根源于近代民族矛盾的激化 | B.形成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
| C.提出的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 | D.促进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瓦解 |
在中世纪,自然灾害、疾病和饥饿时常降落到人们的头上,现实的苦难与关于“上帝之博爱”的说教严重冲突。因此近代技术革命承担了表现上帝之博爱的责任,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革新常常被看作是基督教复兴的组成部分,其原因恰恰是技术革新减轻了手工劳动的沉重负担。”这说明
| A.教会对科学研究的肯定促进了近代科学的进步 |
| B.中世纪的科学研究受到了宗教的排斥和鄙视 |
| C.归于上帝的荣耀成为当时技术革命的主要动机 |
| D.基督教的复兴运动是近代技术革新的重要前提 |
中国史学家马克垚认为:“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他提出唯信称义、信徒皆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其中马丁·路德对文艺复兴的深化表现为
| A.将斗争矛头直指罗马天主教会 | B.主张将世俗权力置于教会之下 |
| C.带有个性自由的人文主义倾向 | D.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
公元426 年,东罗马帝国发布谕令“承认帕比尼安等五人的论著具有法律渊源的效力,由以上五人援引的其他法学家也受到同样的承认。在发生歧义的情况下,多数人的观点有效;如果持不同意见的双方人数相等,帕比尼安的观点处于优势地位;如果找不到后者的观点,审判员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裁量做出决定。”由此可见罗马法的重要特点是
| A.创制机制灵活、多元 | B.内容丰富、应用性强 |
| C.高度逻辑化、体系化 | D.内容庞杂、体系完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