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名叫《中国不高兴》的书热销图书市场,尽管对这本书的评价存在分歧,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热销也说明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力的强盛,中国民俗对自己国家发展道路、制度模式高度认同,中国不高兴别人说“不”的主流民意已形成。材料表明( )
A.政治是文化的基础,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
B.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反映一定的文化 |
C.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D.政治与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
春节期间,信用卡消费一度火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
能来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负翁”悄然出现。对于“负翁”现象,某班同学展开讨论。
你认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不应透支消费 |
B.只要不超出偿还能力,可以透支消费 |
C.透支消费有悖于勤俭节约,应尽可能减少 |
D.透支消费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应予以规范 |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
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以上材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包容性 |
B.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 |
C.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
.从植物成熟的周期,到太阳周而复始的轮回;从对季节更替的全程关注,到对播种与收
获的适时测度……我们的先祖探索着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安排农事和生活,
也创造了“春节与年”的文化。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亲身实践获得的认识才能促进实践发展
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图6是一个德国人阐释的中国人与德国人表达个人观点
的方式,这背后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此认
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差异是由不同的经济、政治、历史等因素决定的
②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区别、相互交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源远流长的特点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法蒂玛·马合木提做为全国政协十一届委员中的乌孜别克族委员,提出“在新疆塔城地
区建立一个鸟孜别克族文化交流协会”的提案得到了回复——国家正式批准在该地区建
立乌孜别克族文化交流协会。上述材料表明
A.政协委员可以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B.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
C.政协委员通过政治协商,发展民族文化 |
D.政协委员参政议政,促进民族地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