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行动,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省开设了“江苏好人榜”,每月发布20名好人名单及事迹简介,着力打造“江苏好人”品牌,涟水县先后有韩海萍、周婷、刘华等人榜上有名。“江苏好人”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江苏好人”的“粉丝”,逐渐成为江苏儿女的共同心声。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说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
(2)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知识,谈谈如何向“江苏好人”学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开始了对美国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纵观习近平主席任职以来的出访和演讲,有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就是一直在传递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
材料二: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我国的“贵和”思想,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一、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说明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校高二年级时政小组围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您参与其中。
材料一:芦山地震发生后,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神州大地到处涌动着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到处迸发着华夏儿女心系灾区的无疆大爱。灾区人民更是戮力同心、守望相助,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开展自救互救,救亲人、救邻居、救陌生人的事迹感天动地。现在,灾区人民又以不屈的精神开始了灾后重建。从汶川到芦山,灾区群众在承受灾难和痛苦的同时,展现的是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精神。这种精神穿越时空,滋养着当代华夏儿女,闪耀出更加耀眼的人性光辉,绽放出更加灿烂的精神之花。
(1)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所发挥的作用。
材料二:时政小组中某同学就“你认为应该怎样弘扬民族精神?”对部分同学进行了采访,下面是几位同学的回答。
同学甲:我觉得我们应该把民族精神落实到身边小事中,比如每周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必须做到服装整齐,纪律严明,态度严肃,坚决杜绝交头接耳,嘻嘻哈哈,东倒西歪。
同学乙:我认为弘扬民族精神应该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同学之间不比吃穿,只比学习,要养成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好习惯,为节约资源贡献力量。
同学丙:我认为弘扬民族精神还需要坚决抵制外来文化。比如国外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等都不应该进口,这样才能保持民族精神的本色。
(2)针对对上述三位同学的发言,回答应该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2014年11月1日至12日,北京空气质量均为优良级别。2014年11月7日至2014年11月12日正值APEC会期,网络热议,将这样的蓝天称为“APEC蓝”。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如北京市政府先后制定了《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和“停车”、“停限产”、“停工”等10个分方案,部分市民也迎来6天的“小长假”。在这些严厉治霾的措施下,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道路畅通了,久违的湛蓝天空出现了.那么,“APEC蓝”可以常态化吗? 专家指出,这些只是权宜之计,要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我国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留住APEC蓝,需要我们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选择的根本出路。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000千米的淮河,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使淮河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淮河这条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经过人们的努力改造,已形成较为完整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
材料二: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它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有重大意义。《战略》确定的适应气候变化重点任务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合理规划开发活动;二是加强生态修复和植被保护;三是加强灾害监测预警。
(1)运用辩证唯物论关于物质和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人河和谐共处?
(2)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中,是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下列是2014年我国采取的经济措施。
材料: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安监总局等12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底全国关闭2000处以上小煤矿。我国加快和完善立法,目前有《预算法》、《环境保护税法》、《证券法》、《资产评估法》,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司法应对,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说明上述措施的经济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