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线拴住一端粗、一端细的实心胡萝卜并悬挂起来,静止后胡萝卜的轴线水平,如图所示;在拴线处沿竖直方向将胡萝卜切成A、B两段.
(1)你认为________段重些,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研究类似A、B轻重的问题,某同学在一根有等间距刻度的均匀杠杆两侧挂上每个质量都相等的钩码进行实验.杠杆静止于水平位置的三次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①根据图的实验,可以判断________段萝卜重些.
②根据图的实验,该同学得出结论:
只要满足“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就能平衡.
A.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B.用图所示的装置,怎样通过实验来说明该结论是否正确.
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丙三种不同物质做实验,实验时,他用天平、水和量筒(还有细针)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下列各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的数据。
表一(甲物质)
实验次数 |
质量(克) |
体积(厘米3) |
1 |
60 |
100 |
2 |
120 |
200 |
3 |
180 |
300 |
表二(乙物质)
实验次数 |
质量(克) |
体积(厘米3) |
4 |
80 |
100 |
5 |
160 |
200 |
6 |
240 |
300 |
表三(丙物质)
实验次数 |
质量(克) |
体积(厘米3) |
7 |
270 |
100 |
8 |
540 |
200 |
9 |
810 |
300 |
(1)分析比较上表中的实验次数1、2、3(或4、5、6;或7、8、9)的体积及质量变化的倍数关系,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中的实验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丙三种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并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华同学在用胶水粘贴讲义时发现在胶水未干时,容易把纸张分开,等胶水干后,纸张就很难分开了。他猜想这可能是液体分子和固体分子对纸的引力不同造成的。这一现象激发了他对液体分子对物体表面的引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
⑴他猜想液体分子对物体表面的引力大小可能跟液体温度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请你再帮他提出一个分子引力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的猜想:液体分子对物体表面的引力大小可能跟有关。
⑵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将一轻质塑料片剪成图甲所示的“舌形”,并在塑料片中间B处开一小透气小孔,再把它盖在盛满水的杯口(杯口位置为圆形虚线处),当塑料片与杯内水充分接触时,在伸出杯口的塑料片末端放6枚一角硬币,“舌形”塑料片刚被压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将塑料片中间开一小孔的目的是。
(3)如果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请你把实验的过程补充完整。
。
⑷小华为了知道水对塑料片的作用力大小,他测量了1枚一角硬币的质量为3g,塑料片
上OA与OB的长度分别是6cm和4cm,如果硬币和水对塑料片的力可以认为分别作用
在A点与B点,则水分子对塑料片的力约为N。(g取10N/kg)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小明同学选用的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8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Ω。
⑴为顺利完成实验,现有电压为4.5V和6V的两电池组可供选择,则。
A.只能选择4.5V的电池组 | B.只能选择6V的电池组 |
C.两电池组均可选用 | D.须将其变成10.5 V的电池组使用 |
⑵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照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导线不得交叉,且要求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
⑶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其值为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
⑷小明的同学小惠在借助上述实验器材完成实验时,不小心将电流表损坏,由于没有多余的电流表更换,老师取走电流表,并拿来一个电阻箱代替滑动变阻器接在原电路中。①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发光,电压表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则故障的原因可能是灯泡(选填“短路”或“断路”)。②排除故障后,当小灯泡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为R0,则计算小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条件”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得到的像如图回答
(1)图所观察到的像是像.(描述要完整)
(2)从图中的现象可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的范围是.
(3)利用凸透镜的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
(4)若在如图中的情况下,再把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增大10cm,则增大后所的像是像(描述要完整),根据这一成像原理可制成照相机.
(5)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清晰的像后,如果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我们将看到烛焰的像是(A.上半部分 B.下半部分 C.全部,用代号填写),像的亮度(填变暗、变亮或不变)。
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光具座上有A、B、C三个位置用于放置凸透镜、光屏或蜡烛(如图),其中凸透镜应放在点。在放置上
述三个器材时,应使它们的中心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