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分) 宪法(constitution)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地安人。人口的实际统计应于合众国国会第一次会议3年内,以及此后每10年内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众议员人数以每3万人选出1人为限,但每州至少应有众议员1人。……合众国参议院由每州州议会选出2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任期6年,每名参议员有1票表决权。
1820年第19条修正案:公民的选举权不因性别而受限。
(1)依据材料一,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参众两院的议员的选举办法主要平衡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百度·百科:部分学者认为,由于美国各州的人口差异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国宪法规定的修正程序导致少数人可以否决大多数人的决定.在极端的情况下,仅仅拥有美国4%人口的州可以否决90%以上的美国人的议案,但反对派认为这种极端情况并不会出现。但是,根据宪法规定,任何对于宪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过新的修正案,这将会导致出现与第二十二条军规一样的情况。
曹华、胡风云《浅说1787年美国宪法的诞生》:美国宪法历时200多年而依然鲜活如初、充满活力。要知道,这200多年,美国国内面貌、社会结构、人口构成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如此巨大的转变,又老又旧的美国宪法居然能够基本上在维持原貌的框架内,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从容应对,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政治史上一个奇迹。必须承认,美国的宪法及不断发展完善的宪政实乃美国一切发展的基础,而且,美国宪法作为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贡献给现代世界政治的最大制度创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论证“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典范性”的观点。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建国60年来的中国民主法治经历了奠基期(1949年10月—1957年6月)、挫折期(1957年6月—1966年5月)、灾荒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重构期(1976年10月—1997年10月)、成熟期(1997年10月—今)五个阶段,改变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专制制度,建立起了体现现代文明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为中国进一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3)结合史实,说明第一和第五阶段的依据,总结新中国民主法治的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第17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
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回答:
(1)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威胁的因素有哪些?
(2)《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把世界文化遗产划分为哪几类?
(3)《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宗旨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材料三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克伦威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克伦威尔“过分”的革命活动指什么?“不可避免的反动”又是指什么?两者在本质上是否有差异?请简要阐释。(5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观点?为什么?(2分)
(3)材料二、三是如何评判克伦威尔独裁体制的?当时英国产生独裁体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
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2)材料二将“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思想的演进和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材料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段独白
材料二: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以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卢梭
材料三: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回答问题:
⑴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欧洲历史上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⑵材料一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材料二中对“人”的认识有何新的发展?(4分)
⑶材料三中所说的伟大人物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原则有哪些?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读图回答问题
⑴请分别概述前三位人物的主要观点及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意义。
⑵分别指出后两位人物为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