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一国的思想文化,既要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沃土之中,又要随着历史和传统前进,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儒教与佛教
两汉之际,佛教以一种异质文化传入中原地区,与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激烈碰撞。
材料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沙门不敬王者”。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而……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 。”“孔释教殊而道契”。
——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儒学和佛教争论的焦点和实质分别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理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创新,谈谈你的认识。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近代以来,随着国门大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就在中华大地上烽火并起。
材料二

史论
史实
洋务派和顽固派关于是否向西方学习的争论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开始走向现代化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无益于自强实际。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1860年)之变。
中国传统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建构其政治理念的依据之一
“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中国一切文明,皆与孔教相系相因。”“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用在与时进化。”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 革命之名词,创于孔子。中国历史,汤武之后,革命之事实,已数见不鲜矣。……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孙中山全集》第七卷
胡适主张用“评判的态度”来看待儒学,即“用历史的眼光”、以历史行程的价值为本位、为标准来评判一种思想文化。“换句话说,一种学说的好坏是非,取决于它在当时及后来所发生的效果。”
——欧阳军喜《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
“我觉着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人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哲学辞典》
“本志诋孔,以为宗法社会之道德,不适于现代生活,未尝过此以立论也。”
——《吴虞文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关于向西方学习的争论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又是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建构其政治理念的?
(3)伏尔泰和吴虞对儒学各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理解欧阳军喜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规律?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宋明理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材料二智者学派认为,正义、美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相关,是由人制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好坏优劣取决于个人的尺度,世间没有客观的评判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苏格拉底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行为。
材料三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古希腊思想家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3)材料三提出怎样的思想主张,如何体现人文主义的?
(4)材料四中“新的历史条件”指的是什么?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精神有了怎样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中共十四大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和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4分)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4分)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观点的相同之处。(2分)

重大的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是他们的代表,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摘编自《17-18世纪东西方启蒙思想比较》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言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但五四以前的历史表明,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的尝试没有成功,此后,中国人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前赴后继,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
——摘编自《中国历史十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2) 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走西方国家老路进行了尝试,中国资产阶级提出怎样的救国方案 ?
(3)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走自己道路的过程中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4分)

(15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年)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在朝鲜、日本、冲绳、台湾、南越、缅甸和泰国等地区保持军事基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关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材料三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的对华政策,当时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方针?(2分)
(2)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因素。中美关系的改善会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4)在认识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方面,材料二、三的角度有何不同?你认为导致角度不同的因素有哪些?(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