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鸦片战争前,广州十三行店铺的中国店员手中有一个小本本,上写一些词汇,并作了标注。如“尺寸”标作“土开了士”,“一月”标作“叶那里了”,“一、二、三”标作“温、吐、特里”。该现象
A.说明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 | B.表明海禁政策已受到冲击 |
C.显示广东人崇洋风气盛行 | D.反映对外贸易的客观需要 |
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材料可看出其办刊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生活 | B.报道国内外大事 |
C.宣传政治主张 | D.传播商业信息 |
据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某学生的日记记载:1934年春,她经人介绍前往一平民学校教课,为其办理手续者系一男子,这使她“心中鹿鹿不已”,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但她又想到,前来授课是“为国家幸福计,己身前途计,不得不尔。余侪处事光明磊落,何分性别,何惧他人窃议哉?”这则日记反映出当时
A.女子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 | B.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 |
C.知识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 | D.成都地区涌现了一代新女性 |
北宋真宗时期通行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