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历史上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近代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崛起却兵戎相见,面对未来,回顾历史,亚洲该缔造一个怎样的亚洲是值得世人思考的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海路的开辟则在公元前111年徐闻县设置之后,汉武帝为了宣扬汉王朝的富庶、强盛和威德,满足宫庭奢侈生活的需要,派船队携带黄金、丝织品等,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出发,因缺乏风帆和指南针,故沿北部湾直至越南海岸一路南行,用了近一年时间,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南部、再转斯里兰卡,然后将沿途交换的物品载回中国。这就是史书所记“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的史料所反映的情况。也就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也称“香料之路”或“陶瓷之路”。
汉代“海上丝绸之道”的开通,犹如一条文化纽带,把居住异域的各民族连在一起,推向世界文明的大舞台。
材料二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我们说,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增强了国民对国家认同的程度和对政府的监督程度,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杨奎松《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
材料三 2015年3月28日上午,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我们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东盟共同体建成之年。这是值得人们纪念的重要年份,也是激发人们铭记历史、鉴往知来的重要时刻。
——新浪新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2)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二,从汲取战争教训,维护世界和平的立场出发,概括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并简要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通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
——《史记》卷68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
——《史记》卷87
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认识。(4分)
(2)据材料二、三,从军事、经济、治安、外交四方面分析商鞅变法的成效。(8分)
(3)有人认为“秦能迅速吞并六国,全赖商鞅的军事改革”,谈谈你对该认识的看法。(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1986—1990):改革阉关治理整顿 “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 “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引自《京华时报》2013年11月21日
请回答: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
导致了“大倒退”?
(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进展?“八五“小平南巡”发表了重要讲话,概
括这一讲话有何重要意义?
(3)如果要补充材料一,增加“十二五”的主题词,可以用材料二里的什么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 时间 |
英国 |
德国 |
美国 |
1870年 |
32% |
13% |
23% |
1900年 |
20% |
17% |
30% |
1913年 |
14% |
19% |
36% |
材料四: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怎样的的影
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不同? (2分)导致这种殖民政策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
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是一个让人心动的选项。合作是从┅┅这两个欧洲中西部面积最大的国家开始的,这两国是宿怨深厚的邻居,在二战前的1100多年中,他们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他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大国崛起》
材料三: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关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表现。
(2)材料二中“相逢一笑氓恩仇”的指的是哪两个国家?举例反映两国关系新变化的两个事例。(2
分)结合材料一分析欧洲国家合作的目的
(3)据材料三分析战后欧洲合作与发展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中国农历以天干地支纪年,每六十年一轮回。2014年是农历的甲午年,历史上的甲午年先后多次发生了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光十四年( 1834),英国贵族、上议院议员、海军高级将领律劳卑出任驻华商务监督,奉命以查办商务名义来到中国.六月,他乘船抵达澳门,后又直驶广州。照惯例,英国商人只许在澳门居住,欲入广州,需先经税关批准,但律劳卑无视中国规定,擅闯广州。广总督卢坤闻知,下令“封舱”,中断中英贸易。
材料二:
——甲午战争博物馆一墙面
材料三: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
——中国某一国宪法·序言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第一个甲午年时中国对外关系的状态?
(2)材料二梁启超指出:“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对这一评价的合理性。
(3)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的宪法颁布于哪一年?其依据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
出该宪法序言所体现的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