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1774年,当路易十六执政时,他所继承的是一个自路易十四时代就已经达到空前鼎盛的专制的王朝。……大革命是在人民对苛政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在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在14—15世纪就废除了农奴制。法国大革命前二十年,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候。”作者观点的实质是( )
| A.革命前法国的社会矛盾并不尖锐 |
| B.专制社会里,君主改革容易带来危险 |
| C.经济繁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
| D.经济繁荣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
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 A. | 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
| B. | 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
| C. | 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 |
| D. | 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
报载,武汉工人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于多消灭一个敌人";鞍山钢铁厂工人"把行李搬到工厂,昼夜守护在高炉旁……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先后生产了大批军锹、军镐、炮弹钢、副油箱等,并不断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上述场景出现在
| A. | 抗日战争时期 | B. | 解放战争时期 | C. | 抗美援朝时期 | D. | 大跃进时期 |
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
| B. |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
| C. | 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
| D. | 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这反映出
| A. |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 B. | 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 |
| C. | 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 D. | 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 |
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民族矛盾
| A. | ①②③ | B. | ①③④ | C. | ②③④ | D. | 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