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
为了更好理解“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精神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一问题,曾明同学制作表格对二者的内容加以比较。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
文艺复兴 |
启蒙运动 |
A |
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 |
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
B |
要求简化宗教仪式,进行宗教改革 |
主张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停止宗教改革 |
C |
反对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 |
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 |
D |
对人的崇拜 |
对理性的崇拜 |
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说 | B.社会契约论 |
C.天赋人权 | D.法律平等 |
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部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此信息理解最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外传播文化 |
B.儒家的思想主张在欧洲曾得到普遍的推崇 |
C.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的初期 |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役制”是指:
A.“人皆上帝” | B.“因行称义” |
C.“理性至上” | D.“人皆僧侣” |
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一主张
A.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本框架 |
B.蕴含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 |
C.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
D.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