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材料二 明治维新的日本与1918年以前的德国,则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立宪政体”。在这种政体下,立宪只是一种现代性形式的政治符号而并不具有真正限制君权的实质意义。尽管它们采取的是立宪政治的形式,但本质上仍然是权力集中运作的绝对主义国家。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把它称之为“伪立宪绝对主义”。
——以上材料均选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与日本立宪政体及其确立方式的区别。
下列各项中,《凡尔赛和约》没有作出最后规定的是
A.德国海外殖民地问题 |
B.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归属问题 |
C.德国的兵役制问题 |
D.德国赔款问题 |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内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最终目的是
A.争当海上霸主 | B.争夺贸易霸权 |
C.建立国际联盟 | D.攫取世界霸权 |
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
A.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
B.革命是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 |
C.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
D.革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 |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
D.进行工业化建设 |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