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层面上讲,历史就是解释。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史学界从中西关系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阐释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世界历史发展的转变。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引领世界现代化的潮流;19世纪中后期,□□、□□、□□顺应了这一趋势;与此同时,中国也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材料三:
在破除一种视中国人无力实现自我转变而只能依靠西方引进现代化的偏见的同时,我们是否无意中又对中国历史形成了另一种偏见,即中国历史上只有那些已由西方历史经验所界定的导致现代性的变化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变化?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
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既不是全盘西化,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沿袭,而是传统文化的再造和新生,是西学与中学在体与用、内与外诸层面相互渗透,既相冲突又相融汇的再生历程。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空格中可以填入的三个主要国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7世纪—20世纪初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所包含的主要过程。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两幅漫画中西方人笔下的中国形象。结合史实对图2作简要评述。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学术界在讨论中国现代化问题上的三种阐释模式。试选择其中一种阐释模式,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加以扼要展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0年7月3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各国列强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值此中国局势危机之际……美国政府的政策是在寻求一种解决,使中国获得永久安全与和平,保持中国领土与行政完整,保护各友邦受条约与国际法所保障的一切权利,并维护各国在中国各地平等公平贸易之原则。
材料二中国被瓜分,将使全体中国人为共同目的而反对外国统治者……到处表现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为今日之计,列强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时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之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欧洲人。……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持满洲朝廷。
――赫德《中国实测论》
材料三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这部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君主仍然享有种种大权,如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但同时也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还对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有获得人身保护等权利。尽管幅度有限,但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第一次以宪法大纲的形式得到一定程度的承认。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第144—145页
材料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中华民国人民享有人身、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享有请愿、陈诉、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民主权利。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第406—410页
请回答:
(1)你认为哪一个材料最能说明当时中国未被瓜分的原因?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2)据材料三,清政府要实行的是什么政治体制?它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什么不同?
(3)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它的进步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简要评价材料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前154年,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材料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摘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周亚夫被免除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的地位怎样?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
(4)综合材料一至四,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权利法案》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出的议会与国王的关系怎样?这一法律文件出台后,英国逐步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体现了怎样的原则?有何意义?
(3)现行英美两国的立法权都掌握在议会(国会)手中,这两个立法机构是如何产生的?这种方式体现出与雅典
民主政治的区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在大多数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伯利克里
材料二国内长期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在当时雅典40多万人口中,只有4.2万人享有公民权,其中经常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只占公民总数的1/6左右,其余9/10的居民,包括11.5万奴隶、2.85万外邦人和占人口一半的妇女,都被剥夺了民主权利,据此,该观点认定雅典民主仅仅是奴隶主阶级的少数人民主,从而给予了否定和批判。很显然,这种以现代普选制民主为参照系的结论是有悖于历史主义原则的。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民主本是一个逐步扩大的长期缓慢的过程,即使作为民主宪政先行国的英国,晚至1831年时也只有土地贵族和商业贵族才拥有选举权,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4.4%。选民比率还不及古代雅典的一半。
因此客观地说,在2500年前能有1/10以上的居民享有民主权利已经难能可贵了,……确信雅典是19世纪以前世界上最为民主的政治制度。
——程汉大《雅典宪政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雅典民主政治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依据的同一基本材料是什么?为何产生这两种观点的分歧?
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
材料一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主父偃指出汉武帝时中央与地方间存在怎样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汉初是如何产生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主父偃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其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省的职能并说明隋唐时实行该制度的核心意图。
(3)综合上述材料,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哪两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