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存在着土司制度。土司管理各该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的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土司常到州县地界抢掠,危害汉民生命财产,对属民任意役使,赋税是“一年四小派,三年一大派,小派计钱,大派计两”。土司恣意虐杀土民,对犯其法而被杀害的家属,还要征六十两、四十两、二十四两不等的银子,名之曰“玷刀钱”。为了争夺土地和人畜,土司之间互相厮杀,经年不解,世代为仇,使得当地以及附近的州县不得安宁。
——摘自王缨《鄂尔泰与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材料二:清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吴永章《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清朝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作用。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神学不一定要听理智的使唤,理智也不一定要听神学的使唤,二者各有其领域,我们认为这是不可争辩的。……理智的范围是真理与智慧,神学的范围是虔敬与服从。
——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人民无须再予服从……,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力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约翰·洛克《政府论》
(1)斯宾诺莎处理神学与理智关系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斯宾诺莎民主理论产生的背景。
(2)概括材料中洛克的民主思想,简析其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五条誓文”中明确载有“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破旧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等内容,表明了尊重公议舆论、文明开化、开国进取的基本国策。政府继而公布了“政体书”,其要点是将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采取三权分立制度,模仿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另外,规定高级官吏每隔4年互选而后交替,致力于将公议舆论体现于制度上。沿着这条路线,经由1869年的“奉还版籍”、1871年的“废藩置县”,日本完成了国内的政治统一。同时,日本也进行了社会制度方面的改革,取消了封建的等级身份制和主从关系,原则上成为四民平等的社会,确立了趋向于近代国民国家的体制。
-----摘编自崔世广《明治维新的思想历程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日本明治维新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改革的历史作用。
(2)明治维新后,日本“模仿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形式”最终确立了怎样的政体形式?具有怎样的突出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9分)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10分)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7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3分)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