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温峤,迁太子中庶子。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数陈规讽,又献《侍臣箴》,甚有弘益。时太子起西池楼观,颇为劳费,峤上疏以为朝廷草创,巨寇未灭,宜应俭以率下,务农重兵,太子纳焉。明帝即位,拜侍中,俄转中书令。峤有栋梁之任,帝亲而倚之。屡上疏,议奏,多纳之。
苏峻反,及京师倾覆,峤闻之号恸。人有候之者,悲哭相对。俄而庾亮来奔,宣太后诏,进峤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峤日:“今日之急,殄寇为先,未效勋庸而逆受荣宠,非所闻也,何以示天下乎!”固辞不受。时亮虽奔败,峤每推崇之,分兵给亮。遣王愆期等要陶侃同赴国难,侃恨不受顾命,不许。峤初从之,后用其部将毛宝说,复固请侃行,语在宝传。初,峤与庾亮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言于峤日:“征西将军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于是遣王愆期奉侃为盟主侃许之,遣督护袭登率兵诣峤。
侃率所统与峤、亮同赴京师,戎卒六万,旌旗七百余里,钲鼓之声震于百里,直指石头,次子蔡洲。侃屯查浦,峤屯沙门浦。时峻军多马,南军杖舟楫,不敢轻与交锋。用将军李根计,据白石筑垒以自固,使庾亮守之。贼步骑万余来攻,不下而退,追斩二百余级。
后义军屡战失利,峤军食尽,陶侃怒日:“使君前云不忧无将士,惟得老仆为主耳。今数战皆北,良将安在?荆州接胡蜀二虏,仓廪当备不虞,若复无食,仆便欲西归,更思良算。但今岁计,殄贼不为晚也。”峤曰:“不然。自古成监,师克在和。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峻、约小竖,为海内所患,今日之举,决在一战。峻勇而无谋,藉骄胜之努,自谓无前,今挑之战,可一鼓则擒也。奈何舍垂立之功,设进退之计!且天子幽逼,社稷危殆,四海臣子,肝脑涂地,峤等与公并受国恩,是臻命之日。事若克济,则臣主同祚,如其不捷,身虽灰灭,不足以谢责于先帝。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回指于公矣。”侃无以对,遂留不去。
及贼灭,拜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封始安郡公,邑三千户。
(选自《晋书-温峤郗鉴列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寇为先殄:抵御 B.于蔡洲次:驻扎
C.今数战皆北:败逃 D.则臣主同祚:福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不敢轻交锋    谷鱼鳖不可胜食              B.宜应俭率下    敢烦执事
C.钲鼓声震于百里   以其求思深而无不在也     D.天子幽逼   相如素贱人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温峤当仁不让。国库不足,太子却大兴土木,他直言劝谏宜节俭作表率;积极为政事出谋划策,建议多被采纳。
B.温峤高风亮节。太后宣诏晋升其官爵,他以无功不受禄为由拒绝;并最终推选陶侃为盟主,共同讨伐叛军。
C.温峤虚心多谋。听从毛宝的建议说服陶侃同赴国难;与叛军对垒时,用自己的谋略巧妙化解己方军事上的弱势。
D.温峤善于辞令。他精确分析形势,抓住对方心理,成功劝说陶侃,保住讨伐联盟并最终完成平荡叛军的重任。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在东宫,深见宠遇,太子与为布衣之交。
(2)光武之济昆阳,曹公之拔官渡,以寡敌众,仗义故也。
(3)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日:“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师:以……为师
B.弃疾间与之游:游玩
C.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丐:给予,给
D.司农主簿迁:升职或调动官职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辛弃疾有勇有谋的一项是()
①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②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
④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嫉恶如仇,早年未南归时,曾劝友人义端归顺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追杀之,不念旧情。
B.在耿京授意下,他奉表归宋,受到高宗召见,高宗嘉奖了他,并以节度使印告召耿京。
C.叛徒张安国等人杀耿京投降金兵,辛弃疾急约友人王世隆、马全福直奔金营,于百万金兵中生俘张安国等,处置了叛徒。
D.提点江西刑狱时,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受皇上嘉奖后调京西任官。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
(2)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方 山 子 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之宗:尊奉
B.节读书折:改变
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
D.往往狂垢污   阳:通“佯”,假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为四队
B.犹见眉间多周身之帛缕
C.而家在洛阳与骑会为三处
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意是何楚人多也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记主人公少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可以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日:“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度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蔡伯坚师:以……为师
B.弃疾间与之游:游玩
C.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丐:给予,给
D.司农主簿迁:升职或调动官职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辛弃疾有勇有谋的一项是()
①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②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
③即众中缚之以归
④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嫉恶如仇,早年未南归时,曾劝友人义端归顺耿京,后义端叛逃,辛弃疾追杀之,不念旧情。
B.在耿京授意下,他奉表归宋,受到高宗召见,高宗嘉奖了他,并以节度使印告召耿京。
C.叛徒张安国等人杀耿京投降金兵,辛弃疾急约友人王世隆、马全福直奔金营,于百万金兵中生俘张安国等,处置了叛徒。
D.提点江西刑狱时,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受皇上嘉奖后调京西任官。

把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
(2)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苦 斋 记
[明]刘基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其下唯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
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氵节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悟之,名其曰“苦斋”,作《苦斋记》。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处:指处州府,治所在浙江丽水县。②陨箨tuò:落下的笋壳。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寝必褥重:重视
B.莫不族布而生焉罗:排列。
C.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籍:垫着
D.一旦运穷福艾:止息。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植物之岸外而臼
B.故遂择其洼而焉名其曰“苦斋”
C.剑溪之水出莫不族布而罗生
D.覆之茅.吾闻井甘竭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一般指书房、学舍。记,一种文体,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情理。本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知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B.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穿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C.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D.刘基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B.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C.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D.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明李士谦“轻利重义”的一组是()
①后丁母忧,居丧骨立②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
③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④“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⑤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⑥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幼年丧父,对母亲格外孝顺。后来母亲去世,他为母亲服丧,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憔悴不堪。
B.李士谦乐善好施,对州中因办丧事而兄弟分财不均的人家,他常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平息矛盾,使人向善。
C.李士谦对于给他人的恩惠和人们对自己的赞誉常常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算不上真正有阴德。
D.李士谦在乡郡百姓的心中威望很高,故去时甚至有百姓愿代其而亡,大家自发地为李士谦树碑来纪念他。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2)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