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下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人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人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为了在实验室里测某金属块的密度, 甲小组选用天平、量筒、金属块、细线、烧杯和水,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A.将金属块用细线系好后慢慢地放入量筒中并记下总的体积。 |
B.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
C.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
D.将金属块放在左盘中,在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至横梁平衡。 |
E.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记下水的体积。
(1)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只填字母序号)。
(2)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位置如图13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调(选填“左”或“右”)。
(3)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金属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3乙所示,测出该金属块的质量是_______克;量筒量出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该金属块的体积是_________厘米3。金属块的密度ρ=千克/米3。
在“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中,连接电路时,电键应处于________状态;电流表必须_________连接在被测电路中,电流表的“+”接线柱必须连接在电路中靠近电源__________的一端。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分组实验中:
(1)请你根据图17(a)电路图,在未连好的图18实物图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电路。(待测电阻
阻值约
)
(2)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填"左"或"右")端,使其连入电路的电阻最大,从而。
(3)老师巡回指导时,发现某一小组的实验电路图如图17(b)所示,原来他们认为
两端的电压可以等于电源(两节串联干电池)电压
减去电压表的示数。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闭合开关后实测了电源两端的电压,发现其值小于
,说明他们的方案是(填"可行"或"不可行")的。
如图,某实验小组要称量物体的质量,他们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时指针恰好指在分度标尺中线处,但发现游码停在
处。对这种情况,按照操作规范,称量前还应将游码放在称量标尺左端的处,并把横梁右边的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直至指针重新指在分度标尺中线处。若不重新调平衡,用这样的天平直接称量物体质量,则被称物体的质量应等于称量读数(填"加上"或"减去")原游码对应的示数。
某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知识后.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
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猜想物块的密度可能会对它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有影响。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织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试验,并
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9)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0) 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
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沦是
( 11) 。
④小明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 (1
2) 千克/米3内实心物块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为上述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