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表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再次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释】: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③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口城市。
桥边的老人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并结合原文分析。
“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阅读小说结尾画线处,回答问题。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一句中“只是”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两家人和两只狗
赵 新
他们两个是兄弟。他们两个是邻居。东院住着哥哥,西院住着弟弟。
两个院落之间是窄窄的一溜荒地。荒地上长满了杂草,有沙蓬蒿,有马齿菜,还有铁刺蒺藜。
两年前,哥哥偷偷地把荒地上的界石往西挪了挪,挪了大约有二尺;弟弟发现以后,又偷偷地把界石往东挪了挪,挪了大约有三尺。为此兄弟两个恶狠狠地打了一架,哥哥被打歪了鼻子,弟弟也被撕破了耳朵。为此两个人还骂了祖宗,说他们以后谁再答理谁,谁就是狗娘养的!
两年来他们没有说过一句话,更没有来往;如果在哪里碰面了,一个拐弯就走,一个掉头而回;拐了弯掉了头还要往地上啐几口吐沫,说是晦气晦气真晦气!乡亲们说他们结下了死仇气,他们立刻更正说不是死仇气而是鬼仇气,我以后做了鬼也和他有仇气!
今年开春东院养了一只乳白色的京巴狗,很好看,很好玩;西院见东院养了,自己也马上养了一只。西院的狗是米黄色,西院说我们什么颜色的狗都可以养,就是不要白的!白的是孝,死了人才戴孝哩!
人有仇气,狗没有仇气。那一白一黄两只狗常常在那片草地上追逐玩耍,跳跃奔袭,有时候如痴如醉地亲吻,有时候抱成一团嬉戏。那一天那条黄狗欢天喜地跑进东院里来,正要兴致勃勃地和白狗打招呼的时候,被哥哥一脚踢飞。哥哥怒不可遏地骂道:杂种!想讨我的便宜?瞎了狗眼不是?
这一脚正踢在眼上。狗眼青了,狗眼肿了。西院的弟弟马上告诉媳妇说:咱的狗肯定是被东院踢伤的,等他的狗来了,你就使劲打,使劲踹,要死的不要活的!
东院的狗果然来了。媳妇才要抡圆了棍子咬牙切齿地打,却发现那团状如雪球的小东西嘴里衔了一根火腿肠。小东西径直跑到萎靡不振的黄狗身边,把嘴里的东西放下,陪了黄狗卧在一起。
媳妇看见,白狗开始抚慰黄狗,它抬起前腿梳理它的绒毛,挠它的肚皮。它用舌头舔它的鼻子,舔它的眼睛,舔它的伤痕。白狗的眼里忽然有了泪水。那泪水拖得很长很长。
白狗又叼起地上的火腿肠,然后把它送到黄狗嘴里。
媳妇心里一动,扔了手里的棍子。
过了春天到了夏天,又到了盛夏,到了伏天。
伏天太热,村里人晚上睡觉都敞着门子。
那天深夜白狗和黄狗一片狂吠。哥哥和媳妇说:你听,这狗叫得不相当啊,敢是院里有什么玩意?媳妇说:我害怕,你不要出去!弟弟也和媳妇说:你听,这狗叫得不相当啊,敢是院里有什么玩意?媳妇也说:我害怕,你不要出去!两个男人都没动,结果第二天早晨他们发现,两只狗都被刀子捅死了,黄狗死在了东院,白狗躺在了西边的院里。
哥哥横眉怒目地找到弟弟说:老二,你为什么捅死我的狗?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我饶不了你!
弟弟说:老大,你还有脸找我?我的狗为什么死在你的院里?
新仇旧恨,两个人动手就打,结果哥哥和弟弟都躺在了地上,一边痛苦地呻吟,一边慢慢地喘息。
后来县公安局捉住了一个小偷儿。小偷儿交代,他在伏天的一个夜晚,潜入北铺村的东院去偷东西,结果被一白一黄两只京巴狗咬扯得下不了手,一怒之下,他就掏出了刀子。小偷儿交代,因为他知己知彼,知道东院和西院有很深刻的仇气,在朦胧的月辉里,他顺手把死在地上的白狗扔在了西院,然后逃之夭夭。
这自然是后话。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兄弟俩为两只狗之死而造成误会,以至大打出手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弱点,给人以深思。
B.文章开头交代兄弟俩的关系及兄弟之间所居住的位置,并特意交代了两个院落之间的一溜荒地,这就为下文兄弟之间争地界埋下了伏笔。
C.“它用舌头舔它的鼻子,舔它的眼睛,舔它的伤痕”,这里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狗与狗之间的真情。
D.小说还写到了弟弟媳妇,这个人没有报复心,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在文中作为次要人物对塑造兄弟俩的形象起到了补充作用。

E.弟兄之间由于缺乏理解,缺乏沟通造成了彼此的仇恨,作者由此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沟通,就会消除仇恨。
结合小说情节,概括两兄弟的形象特点。
小说多处写到了兄弟两家的狗,作用是什么?
你觉得小说结尾的“后话”交代有无必要?为什么?请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每小题3分)
世界城市的主要特征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在世界众多的城市中,只有极少数能够成为聚集全球资源、影响全球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即世界城市。拥有多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在学术界,关于世界城市的研究方兴未艾,认真梳理这些研究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是否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是不是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强大的经济实力主要表现在城市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先进。它具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和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金融业发达,高端企业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世界城市之所以能够在全球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总量大,而且在于它的集聚能力强,吸引着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从而形成巨大的流量和交易量。其中,流量就是控制力,交易量就是影响力。通常而言,世界城市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先进、安全、便捷的通讯服务和发达、现代、立体化、可持续的交通体系,是世界城市具有强大国际交往能力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多元、开放、大众参与的文化交流活动为世界城市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在世界城市,不仅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普及,而且高雅文化也获得了巨大发展。
准确理解世界城市的内涵,还要把握以下两点:首先,世界城市与国际城市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国际城市是指与世界其他城市之间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而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聚集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高端人才等,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与国际城市不同,世界城市在数量上是相当有限的。
其次,世界城市通常都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世界城市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世界城市的影响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像纽约、伦敦、东京等人们比较认同的世界城市都是如此。比如,纽约与其周边40多个城市共同构成了世界第一大城市群;伦敦周围集中了英国最主要的几个产业城市,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东京则是由一都七县组成的首都圈。正是依托于这些城市群,纽约、伦敦、东京才具有巨大的世界影响力。(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从原文看,对“世界城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城市是能够聚集全球资源、影响全球发展的综合性中心城市,数量相当有限。
B.世界城市指与世界其他城市具有较高经济、政治、文化交往度的国际化城市。
C.世界城市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对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D.世界城市通常是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它的形成与其周边城市的发展密不可分。

关于世界城市的特征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衡量世界城市的首要指标,主要表现在城市生产总值总量大、人均水平高,产业结构合理、先进。
B.世界城市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通常而言,是大量国内和国际移民的目的地、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的聚集地。
C.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也是世界城市的重要特征,休闲文化、娱乐文化等在这里广泛普及,高雅文化也获得巨大发展。
D.拥有多少像纽约、伦敦、东京那样得到认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城市,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其它城市,也应该像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样,定位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促进自身发展。
B.世界城市能产生巨大影响,不仅在于经济总量大、集聚能力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其所在的城市群。
C.依赖先进、安全的通讯服务和发达、立体化、可持续的交通体系,世界城市就有了强大的国际交往能力。
D.世界城市因具有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县长欠我一支烟
赵新
那是5年前的事情。5年前,马亮35岁,在古寨乡当乡长。
那年春天的一天,马乡长在乡政府召开一个小型座谈会,座谈关于放牧和养殖大牲畜的问题。参加会议的只有十多个人,都是古寨乡的村民,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作为会议的主持人,会议开始时,马乡长首先向大家问好,给大家道了辛苦,然后掏出自己带的香烟,一支一支递给大家。马乡长的身边坐的是放羊的老汉杨老万,马乡长由远及近最后一个把烟递给他时,竟出现了特殊和意外:那老汉双手把那支烟挡了回去,脸上一片郑重和严肃的表情。
马乡长笑了:“大叔,您不抽烟?”
老汉掏出烟来说:“抽啊,我抽烟抽得很勤,很凶!”
马乡长说:“那您就抽我一支,我这烟比您的烟好!”
老汉说:“好也是抽,歹也是抽,反正都是冒烟,咱还是各抽各的吧!”
会议出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大家都笑了,都觉得杨老万这个人真是有点别扭。会议接着往下开。会议开得很热烈。十多个人全都发了言,杨老万当然也发了言,而且发言的质量要比别人高,他结合自己的放牧实践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马乡长很兴奋。马乡长在做会议总结时这样说道:“今天的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实在,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我们乡的放牧和养殖问题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意见,尤其是杨老万大叔的发言,朴实深刻,诚恳直率,句句说到了点子上,句句……”
讲到这里时,马乡长很想点一支烟抽。马乡长有个习惯,开会讲话时喜欢抽烟,只要把烟一点,他的讲话会更加精彩,表情会更加生动。可是现在马乡长的烟盒里没有香烟了!自己再去买吧,显然不合时宜,而且马上就要散会了,托人再去买烟也不值当;不抽烟呢,情绪上不来,影响自己的临场发挥,影响会议的效果。也是凑巧,这时候正好杨老万往外掏烟,马乡长便抓住这个机会说:“大叔,借给我一支烟吸!”
杨老万愣了一下:“马乡长,你是说借我一支烟吸?”
马乡长点了点头:“对,借您老人家一支烟吸? ”
杨老万说:“马乡长,既然是借,借了东西是要还的!”
马乡长说:“还,还,散了会我就还给您!”
杨老万递给马乡长一支烟,马乡长继续把话讲了下去。这又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大家都笑了,都觉得杨老万这个人真是有点意思!
会议说散就散。散会以后,马乡长立刻被人拉到了饭馆里,一下子喝得酩酊大醉。喝醉了酒,马乡长当时就忘掉了那支烟的事情。
马乡长工作忙,后来仍然忘掉了那支烟的事情。马乡长常常在古寨村的村口和街面上遇见杨老万,遇见那老汉赶着羊群上山,赶着羊群回村。有一次马乡长看见那老汉从地上捡了许多烟头,并把那些烟头小心翼翼地装进衣服兜里。那年年底乡政府召开全乡劳动模范大会,中午就餐时马乡长去给杨老万敬酒,顺手把桌子上的一盒香烟塞进老汉的口袋里。马乡长说:“大叔,以后别再捡烟头吸啦,那玩意不干净!”老汉掏出那盒烟答非所问地说:“马乡长,这烟我可不能要,这是乡政府出钱买的烟,这是招待大家的烟!”
过罢春节,马乡长被调到了县城,先任某局局长,后来当上了分管全县教育工作的副县长,这就到了现在,到了今年春天。这一天马县长到古寨乡考察工作,除了看见杨老万那一群雪白的羊外,又看见那老汉弯着腰在地上捡烟头。
马县长让司机把车停下,一个人走到了老汉跟前。马县长说:“大叔,您好!您还在放羊啊?我看见您又从地上捡烟!”老汉有些脸红,有些尴尬。他慌忙把手藏到背后,低下头说:“没有啊,没有啊,我正赶着羊群出村……”马县长递过去一条烟说:“大叔,我送给您一条烟,您别捡烟头啦,那玩意不干净!”
老汉说:“马县长,这条烟是你自己买的吗?”
马县长说:“不是,这么好的烟我能买得起吗?给您您就抽,管它……”
老汉说:“不是你买的我不要;是你买的我也要不了这么多,我只要你一支烟!”马县长还是没有想起那一支烟的事情来,他只是看着那老汉渐渐地走远,渐渐地走远。
夏天的时候,县教育局忽然报告马县长,说古寨村的村民杨老万去世了,这位62岁的老汉立下遗嘱,要把多年积攒下的18万元人民币捐给古寨小学!马县长大为感叹,等匆匆忙忙赶到古寨村时,老汉已经入土了。马县长从杨老万的儿子杨小万的手里看到了那份遗嘱,遗嘱上除了捐款的事情外,还有一条是:“马县长还欠我一支烟,一定要让他归还!”
马县长终于想起了5年前的那个座谈会,想起了那支烟。
马县长本来带着烟却又亲自从村里的小卖部买了一盒烟。马县长带着这盒烟来到了老汉的坟头上。马县长给老汉点燃了一支香烟后泪流满面地说:“大叔,您抽吧,这是我自己的烟!”
马县长还了解到,那杨老万原来是古寨村的前任支部书记,退下来之后当了名副其实的放羊汉。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县长欠我一支烟》围绕一支烟叙述了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思想涵盖量很大,给人一种厚重之感,刻画了极具个性、极富感染力的人物杨老万。
B.小说通过杨老万拒绝马乡长递来的烟和杨老万递给马乡长一根烟两段“小插曲”的叙写,展开了故事情节,在这两个小插曲中,突显了杨老万对年轻干部马乡长的关心。
C.作者赵新,在写作技巧上得心应手,尤其是简洁明了、呈现动态状的叙述艺术,令人赏心悦目。本文作者综合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心理等多种方法,使杨老万的形象生动感人。
D.小说不止一次地提到马乡长看到杨老汉从地上捡烟头的情节,既与小说的线索相关联,又与杨老万“把多年积攒下的18万元人民币捐给古寨小学”的情节形成反差,突出了杨老万的大爱。

E.赵新的作品关注现实尤其是关注农村现实,注重人物刻画,这些人物虽处于社会底层,但灵魂并不卑微,对于他们的生存状态、人生态度、心灵期待,作者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县长欠我一支烟》中的杨老万和马乡长就是典型代表。
阅读小说,思考题目“县长欠我一支烟”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分别概括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
有人说,结尾 “马县长还了解到,那杨老万原来是古寨村的前任支部书记,退下来之后当了名副其实的放羊汉”一段文字可有可无,你是否同意?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也许有人不知道,大家深恶痛绝的地沟油其实是生物柴油的上好原料,在欧洲许多国家,用菜籽等油料作物和回收的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生物柴油的概念是1895年由德国工程师、柴油的发明者鲁道夫•迪索提出的。生物柴油是指利用各类动植油脂为原料,与甲醇或乙醇等醇类物质经过交脂化反应改性,使其最终变成可供内燃机使用的一种燃料。
20世纪70年代全球陷入能源危机以后,生物柴油成为了热门课题。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燃烧时排烟少,一氧化碳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可以减排50%的尾气。此外,生物柴油不含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减少90%的空气毒性。“地沟油”回收后,除了用提取物制造肥皂外,最普遍的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生产的生物燃料不但能够用于汽车,甚至能够用于飞机。今年6月,荷兰皇家航空成为全球第一家用地沟油提炼的航空煤油做燃料的航空公司。
像我们平时炒菜的油,一般是脂肪酸甘油酯,若跟甲醇反应,就能变成脂肪酸甲酯,它有很好的燃烧性,能当柴油烧。据统计,现有生产物柴油的方法达20多种,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在国内,也有科技创新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地沟油杂质虽多,但主要成分还是油,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使用氢氧化钠(占油脂重要的1%)或甲醇钠作触媒,在酸性或者碱性催化剂和高温(230℃—250℃)下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经分离、洗涤、干燥即得生物柴油。
以地沟油做原料的生物柴油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转化率由最初70%到80%,提高到目前的98%,产出比高得惊人。市场售价也低于化石柴油。而且,作为可再生能源,与石油储量不同,通过农业和生物科学家的努力,生物柴油可供应量不会枯竭。
然而,目前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综合利用成本还太高,导致合法渠道的地沟油回收无法与地沟油重上餐桌这条“黑心链”竞争,给“地沟油上餐桌”留下可乘之机,管理地沟油,各国各有招数。德国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张“身份证”,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意大利政府规定家庭餐厨废油要集中倒进住宅区或是公共场所的专门容器里,由专业公司定期收集,用于提炼生物柴油。此外,意大利会定期在学校推广展示废油转化为生物柴油的过程,培养青少年收集,利用废油的意识。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生物燃料法规,为餐馆和家庭提供上门回收废油服务。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使这些废油真正用得其所,变废为宝。
下列关于“生物柴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不含可导致环境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此生物柴油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B.生物柴油含硫量低,含氧量高,点火性能好,色泽透明澄净,略带芳香气味。
C.菜籽等油料作物、各类动植物油脂和食用残油都可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
D.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的优势明显,不仅用途广泛,存储量也比石油大。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物柴油具有产出比高,售价低,燃烧时排烟少,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等特点,地沟油的最佳处理方法就是提炼生物柴油。
B.只要满足有触煤,催化剂和高温三个条件,油脂与甲醇或乙醇混合后就可以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相应的脂肪酸甲酯或乙酯。
C.在欧洲许多国家,提炼生物柴油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国内虽然也有企业在研发用食用残油提炼生物柴油,但技术比较落后。
D.管理地沟油各国措施不同,德国严格记录在案,加拿大制定法规。意大利加强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这些都能使地沟油用得其所。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物柴油作为能够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可再生能源之一,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
B.综合利用成本太高是制约用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综合成本是加快其应用的关键。
C.当前生产生物柴油的方法很多,生产技术相对简单,由此看来要把地沟油转换成生物柴油是相对容易的。
D.地沟油制成生物柴油能造福人类,上餐桌就会危害人的健康,是“害”是“利”取决于人对它的利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