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下列观点与此一致的是
A.万物以心灵为本,心死则物灭 |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C.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D.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外化和表现 |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规范地写字)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据此回答下列各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②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会无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反对“守旧主义”
A.①②③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①③④ |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②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④大力抵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①③ | B.①④ | C.①②③ | D.②③④ |
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
白族舞蹈家杨丽萍历时两年深入采风,创作了舞蹈《云南映象》,风靡全国。这说明
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B.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C.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 D.采风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 |
高铁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在广州喝早茶,到长沙听笑话,再到武汉赏樱花”;“上
午在西安吃泡馍,下午到嵩山看少林”。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的存在形式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
③更新文化的传播方式④扩展人们的文化视野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