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共7分)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装置Ⅰ中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装置,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装置Ⅰ中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提示:氢氧化钠和氯化钙固体即可以吸收水分也可以出去二氧化碳)实验数据如下表。

 
蜡烛
装置Ⅱ
装置Ⅲ
反应前的质量/g
15.8
182.3
212.2
反应后的质量/g
14.4
184.1
216.6


(1)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______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
(3)装置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论上,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失去的质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科目 化学   题型 填空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加碘盐的检验 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有以下七种微粒:① H H + O H 2 O 2 O H -  ⑦ H 2 O ,请将符合要求的微粒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1)电解水得到的产物是
(2)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微粒是
(3)不含电子的微粒是
(4)所含电子数相同的微粒是

下图是某班同学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片段。
14111443991752247.png

(1)如图甲所示,天平无法调节平衡。要使该天平平衡,应采取的措施
(2)小璐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反应前称得左盘内装置及物质总重量为 g ,上述实验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的目的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微粒模型观察与比较。如左下图所示,在钠与氯气的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成为1个钠离子;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1个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因为1个电子的质量大约为1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故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若用r、m分别表示微粒的半径和质量,以“<”或“>”或“≈”填空。
(1)m(Na)m(Na+); (2)r(Cl)r(Cl);
(3)r(Na)r(C1); (4)r(Na+)r(Cl)。

如图,在实验台上放置两瓶气体,集气瓶A盛有CO2、O2、H2中的一种,集气瓶B盛有这三种气体中的另一种。小刚和小强想对瓶中气体进行探究。

(1)他们由放置方法判断, A瓶中的气体是______;
(2)小刚和小强分别设计如下探究方案,都能确定B瓶气体是余下两种气体中的哪一种。
①小刚的方案: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B瓶中,观察现象。
按小刚方案实验时,若木条复燃,则B瓶中的气体是
②小强的方案:将一种碱溶液倒入B瓶中,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发生明显变化。
小强所选的碱溶液是

在清洗餐具时常加入少量洗涤剂,这是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___功能;碱性洗发水易去油污,但对头发有损坏,于是人们通常用洗发水洗净头发后,再用护发素护理,由此可知护发素的PH_______7。(填“>”、“<”或“=”)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