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罗马法中的人格指权利义务主体。黑格尔认为,“罗马的人格权不是人本身的权利,至多不过是特殊人的权利”。这里的“特殊人”是指
| A.奴隶 | B.罗马妇女 |
| C.罗马公民 | D.罗马居民 |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曾经说:“环顾我们国家中的其他部分,你会发现一切都依照规则和法律的规定而运转。”这句话反映出当时罗马社会
| A.人人精通法律 |
| B.法律适用于所有人 |
| C.法律至上的原则 |
| D.统治阶级没有特权 |
公元前452年至公元前451年,罗马先后铸造十二块铜牌,详细列出民法、刑法、诉讼程序等方面的内容,公布于罗马广场,史称《十二铜表法》。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在平民要求下设立,彰显民主政治的性质 |
| B.保障了平民利益,适应了罗马帝国巩固统治的需要 |
| C.有章可循,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
| D.标志着罗马法的成熟 |
雅典领袖伯里克利在纪念为抵抗斯巴达人而殉国的战士的葬礼上发表演讲说:“……一个公民只要有长处,就能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这种提拔是对他优点的奖赏,跟特权是两码事……”伯里克利时期,公民能担任的公职有
①四百人会议成员
②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③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④十将军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辞海》中“陶片放逐法”的解释:“(雅典)每年初召开民众大会,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下列对这一法规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雅典民主政治黄金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 |
| B.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全成熟 |
| C.是雅典维护民主政治的手段 |
| D.表明了雅典物质文化水平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