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
|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
|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
|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
下图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纪念碑。它所承载的历史事件( )
①发生在鸦片战争结束时
②充分地利用了自然条件重创侵略者
③以抵抗列强侵略为目标
④体现了不畏强暴等精神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 A.①② | B.③④ |
| C.①③ | D.②④ |
一名日本人在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办工厂的营业执照,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
| A.1840年 | B.1860年 |
| C.1895年 | D.1921年 |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的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 )
①未认识到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和残酷性
②只看到了“船坚炮利”和科技文明
③夸大了殖民主义传播文明的作用
④贬低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 C.①② | D.③④ |
东北民歌《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皆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 A.九·一八事变 | B.一·二八事变 | C.七·七事变 | D.八·一三事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