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盐城,东台人葛天民针对"倭刀"只宜近战,难以远攻的特点,组织家乡民众将长竹削成竹枪远刺敌人,打败倭寇。下列人物与葛天民有同样贡献的是( )
A. | 戚继光 | B. | 郑成功 | C. | 郑和 | D. | 康熙帝 |
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 B.西方的殖民扩张 |
C.工业革命 |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
“《马可·波罗行纪》对十五世纪以来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曾熟读此书,并在其所读拉丁文《马可·波罗行纪》中加了45处标记,他对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富庶极为艳羡。……(杨志玖《马可·波罗在中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
B.马可·波罗的游记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
C.哥伦布受到《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是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的 |
D.《马可·波罗行纪》最早是用中文写作的 |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之一是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C.入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D.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面貌 |
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山东高密人,获奖后的莫言说“感谢家乡土地的滋润”。以下不属于“高密三绝”的是
A.扑灰年画 | B.剪纸 |
C.风筝 | D.聂家庄泥塑 |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巨大成就 |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